古诗阅读教学要致力的三件事:诵读、发现与想象

分类:综合知识

只要是语文,就离不开朗读。诵读是阅读鉴赏的基石,尤其是古诗。诵读还要伴随着思考——发现式的思考,否则“读而不思则罔”。古诗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力,所以,古诗阅读教学总少不了空白填补,这就需要安排想象。为了说得更具体实在些,下面以笔者4月8日下午执教的《归园田居》为例来谈谈。

一、诵读的多样化与立体状

目前的一些阅读课堂,要么诵读形式单一,要么诵读指向与要求不明,读往往没有效果。我们可以考虑诵读的多样化与立体状。

《归园田居》就可以这样进行诵读

1、素读:咬准字音,读出节奏

这里的“素读”,指的是不带感情的读。这样的“读”要求单一些,容易落实。

课堂实施中,学生生成了两个字音问题:

一是“守拙”的“拙”念成了二声。我让学生查工具书更正。

二是“荫”是读四声,还是读一声,有些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由义定音,顺利解决。

至于节奏没出现问题。要么是二一二式,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要么二二一式,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品读:体味情感

古诗阅读最核心的目标便是“情感”理解。

为了体味《归园田居》的情感,我择取品读法,基本的就是抓诗眼进行品读。

先让学生在如下的导引中占据阅读的至高点: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归园田居”怎么读呢?是什么意思?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字最重要,你认为是哪个字?这个字是如何领起全诗内容的?

这系列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确立品读核心点:“归”。

学生梳理出“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三部分后,笔者再次安排学生读。这一次读有变化: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生答:乡村生活图(田园风光)。感觉是:优美、宁静、和谐。

学生描述。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①动静结合②远近结合③视觉听觉结合。

写景方法是“白描”,做到了: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笔者要求学生用诗句回答,学生回答全面准确。

【朗读设想】这一部分安排女生读,考虑到女生声音甜美柔和,不仅与“田园风光”意境特点吻合,而且利于调动联想与想象。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生答:官场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尘网”、“樊笼”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厌恶(憎恶)。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生答:“羁鸟”、“池鱼”。

生答: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答:送往迎来,你争我夺。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这是难点,笔者作了如下投影:

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学生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朗读设想】这一部分安排男生读,主要考虑到男生要理性些,有些贴近陶渊明的男性角色和反思心理,利于体味其后悔与无奈之性。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答:轻松、愉悦。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朗读设想】这一部分安排男女生合读,一可表情,二可造势。

3、美读:演绎情感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讨论意见: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讨论意见: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讨论意见: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要提的是,这一部分内容与“品读”是合而为一的。

4、扩读,读诗读人

我告诉学生,要了解一位诗人,读一篇是不够的,所以我在“作业设计”中留下了这样一个作业:

下周利用周日搜集《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录并写简要评点。

还为学生们投影了如下资料:

跳出诗外读诗人:

(1)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2)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学者叶嘉莹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再回诗中读诗人,让学生进行如下话题讨论:

读了《归园田居》组诗,你认为陶渊明是怎样的人?

学生主要从“诗人”和“隐士”两方面来交流。

这样的“读”,不仅多样化,而且由课内到课外,由诗到诗人,让学生扩展了眼界,丰富了阅读内容,提高的精神境界。

二、引导学生在诵读与思考中发现

如研究“归何处”中写景部分时,学生就有如下小发现: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属于前后(方位)结合。这算是个小发现。

又如在研究诗人陶渊明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陶渊明的“四无四有”,具体内容如下: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三、在诵读中展开想象翅膀

如学生在诵读“田园风光”部分时,笔者让学生闭目听老师描述,然后在头脑里再现画面:

驻足方圆十余亩的田地间,错落着几户人家,草屋八九间,沐浴在一片金黄的晨光中。虽少了城镇的热闹与繁华,却有难得的宁静与朴实;虽有一点寂廖,但却有一点诗意;屋前,蜿蜒的榆枝、柳条交错落在后屋檐上,桃花、李子花都盛开庭堂外,给原本的美景增添了几分姿色。

不觉夕阳徐徐西下,眺望乡村已显得模糊,一缕缕的炊烟弥漫在乡村的上空,被夕阳余晖映成了金黄色;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的人儿,正扛着锄头,哼着歌儿回家去。夜幕降临,乡间亮起了星星灯火。

不知谁家的狗在巷中吠,夜更静了;

不知谁家的鸡在树梢头叫,天已亮了。

于是,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样做,还不具有自创性质,所以笔者又安排了如下两个练习:

一是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下面是学生的写作片断:

片断一:

宅房四周有十余亩土地,住宅就是那八九间衰破的草屋。从近处观,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榆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眺望远处,众多村庄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依稀可见。袅袅青烟如轻丝般在空中飘着,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边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深巷中狗儿吠叫的声音,鸡在桑树顶上的打鸣声,人儿在厨房里忙活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自由快乐的乐曲。(高2012级10班唐悦)

片断二:

我在南面的田野上开荒,安适地放下手中的锄头,席地而座,仰望天空。想着那污浊的官场,那厌倦的世俗生活,不禁长长地松了口气,嘴角泛起了微微笑容。凝视着远方许久——看着太阳已亲吻西山,才缓缓踏着夕阳,踱着步子朝家走去。

此时此刻,整片大地都在享受着余辉的滋养。远处隐隐约约看见了许多扛着锄头,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赶的人。

远处的住房上空那缕缕的炊烟正在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孩子们铃儿般的嘻笑声也回荡在上空……此处的一切是多么祥和而美好。

方圆有十多亩土地,中间立着八九间破旧的茅草房子,虽然是如此的简陋,但屋后那榆树和柳树木已高大茂盛,枝叶相互重叠着,相互交错着,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大伞,把整个后檐遮挡得严严实实,地上只能看见几点斑驳的光影。厅堂前那桃树、李树竞相开放,把那破败的屋子装饰得诗情画意。

屋顶上的炊烟已经消散,天色暗了。黑色的帷幕已经打开,只能看见各家各户点点的灯火……

我躺在床上,又陷入沉思……

忽然听见深巷中的狗儿在吠叫,鸡在桑树顶上打着鸣,才缓缓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天亮了。(高2012级10班张天岚)

二是写随笔:两个题目任选:(1)归之乐(2)诗意地生活。下面是学生习作:

归之乐

“喔——”一阵清脆的鸡鸣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哦,天亮了。

泡一杯浓茶,向院子里一坐,整个身心便融入了这个属于我的世界……

院子桃李环绕着,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这花香啊,轻轻一挤就会滴出来。微眯着眼看那榆柳婀娜的身姿,细听她们与风儿的呢喃。鸟儿寻灵动婉转的鸣声,为这世界注入一股活力。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使得这里显得更加静谧。

在这里看不见肮脏官场的那些烦心事,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听不见繁弦急管。但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在这里我是快乐的,像出笼的羁鸟,像入海的游鱼,抛去桎梏,获得自由。

啜一口茶,望着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心中溢满了幸福。扛起一把锄头,向南面的荒地大步迈去。(高2012级10班马玉权)

诗意地生活

一位作者在她著过的一本书上这样写道:“与其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人生,一世风流”。陶渊明所想要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一壶浊酒,一自由身,笑谈人生,把酒问青天,不舍昼夜,一生能有几知己,可能已足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叙田居的怡然之乐,道人生之真意。

在十三年黑暗官场生活中,他厌倦了,他受够了,然后他放弃了。与其一生富足但不快乐,不如两袖轻风,潇洒田园间。尽管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什么能比鸟儿向往天空,鱼儿向往大海更自由自在呢?

粗茶淡饭,早出晚归,披着晨曦出门,戴着满天星光回家,这何尝不是一种安乐。若有兴致,在铺着月光的小院,来回踱步,思忖诗词。或邀几位农友,谈庄稼人闲事。或迎一二诗友,与明月共酌,实是人生幸事也!

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诗意的生活!(高2012级17班肖怡)

在笔者看来,古诗阅读教学,诵读、发现、想象,于学生发展来说,是至为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探索。()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