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历史分国别简介

分类:综合知识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进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刘知远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郭威不成却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他们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一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刻剥百姓著称。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刻剥惨毒,奢侈成性。965年为北宋所灭。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都是暴君,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攻灭。

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这是旧史学家的传统观点。

其实在北宋建立时,十国中的大部分国家,如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小国都存在,如何能说这几个国家都消失了呢?

公元979年,北宋大军灭亡了北汉,中国才算基本统一。若以此来计算,则五代十国的历史实达72年,即公元907年-公元979年,而十国中有些政权的建立时间还要早一些。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开平 907 太祖 朱温 (907) 56 6 61 宋州砀山人,父朱诚,乡儒 黄巢起义军将领,882年叛变投唐,赐名全忠。903年封为梁王。次年,迁昭宗于洛阳,寻杀之,立其子李祝为帝(哀帝),907年废哀帝自立,国号梁 乾化 911 凤历 912 郢王 朱友珪 (912)

2

太祖第三子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温拟立次子友文为太子,友珪即杀父自立,次年二月,为其弟朱友贞所杀 乾化 913 末帝 朱友贞 (913) 26 11 36 太祖第四子 太祖时封均王,朱友圭杀父自立,友贞以讨逆之名杀兄自立,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建唐,同年攻入开封,灭后梁,梁末帝命部将杀己 贞明 915 龙德 921后梁五代十国之一。自梁太祖朱全忠(本名朱温)建国907年至梁末帝亡国(923年11月19日),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历三主,共十七年。

朱温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人势力最大,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驾。韩全诲不得已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进攻凤翔,凤翔食尽待援。

天复三年(903年),节度使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长安。崔胤指责宦官“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不久朱全忠尽杀宦官数百人,废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室。

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八月杀昭宗,另立其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宗。

天佑二年(905年),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杀宰相裴枢、崔远等朝臣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后梁太祖。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913),末帝即位,还都开封。封李柷为济阴王,次年又杀李柷,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朱温在称帝前后,革除了一些唐朝积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基本上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晋(李克用)、南方的吴、吴越、楚、闽、南汉、剑南的前蜀、凤翔的岐(李茂贞)、幽州的燕(刘守光)等政权并立。朱温虽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残暴成性,战争中滥行杀戮,与据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作战,使黄河两岸遭到严重破坏。

朱温在位时,皇位继承人未定。乾化二年二月,他亲统大军与晋争河北,得病返洛阳。六月,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温,自立为帝。次年正月,改元凤历。二月,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先后改元贞明、龙德),是为后梁末帝,又复年号为乾化三年。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龙德三年(923)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同光 923 庄宗 李存勖 (923) 39 4 42 沙陀部人,先世姓朱邪,祖朱邪赤心,被唐帝赐姓李,父李克用,被唐昭宗封为晋王 908年其父李克用死,存勖继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攻破幽州,尽并卢龙之地,连年攻粮,尽占河北之地,923年称帝,同年十月攻占开封,灭后梁,定都洛阳,926年被部下所杀 天成 926 明宗 李嗣源 (926) 60 8 67 太祖李克用养子,父李霓 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战,屡立战功,庄宗立,拜中书令,又拜太尉兼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926年后唐魏州发生兵变,庄宗被乱兵所杀,嗣源遂入洛阳,称监国,寻称皇帝 长兴 930 应顺 934 闵帝 李从厚 (933) 20 2 21 明宗第三子 即位前封宋王,明宗死,嗣位,后为李从珂部下所杀 清泰 934

末帝 李从珂 (934) 50 3 52 镇州人,本姓李,明宗养子 即位前封潞王,兼侍中,闵帝被杀,乃即位,大将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洛阳,李从蚵自焚身亡后唐是中国五代时期之一个政权和朝代。它取代了后梁,而其后不久又为后晋所取代。后唐的建立至其亡国历时十三年(公元923年至936年)。史家为了区别由李渊所建立的唐朝,而加上后的字眼。李存勖所建。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历四帝(三姓),前后约四十年。

李存勖本沙陀族人,李克用长子。沙陀部出自西突厥,唐末居代北神武川(今山西应县、朔县间,桑干河上游)。唐中和元年(881),僖宗召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三年,拜河东节度使,治太原。乾宁二年(895),进爵晋王。唐末,克用与宣武节度使(今河南开封)朱温争霸,长期进行激烈战争。后梁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存勖继晋王位。乾化元年(911)晋在柏乡(今属河北)决战中,大败后梁兵,接着攻占幽(今北京)、魏(今河北大名北) 等州,取得河北。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割据凤翔的岐王李茂贞与吴越、楚、闽、南平都称臣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令郭崇韬等攻灭前蜀(不久,孟知祥又占蜀地,史称后蜀),进一步统一北方,并扩展到长江上游。南方诸国中,仅南汉、吴与后唐抗衡。

李存勖骄淫乱政,任用孔谦重敛急征,百姓怨愤;重用伶官、宦官,诛杀功臣;抢掠魏州军营妇女入宫,激起魏州兵变。四年三月,克用养子蕃汉总管李嗣源(沙陀人,原名邈佶烈)借兵变力量,夺取汴州(今河南开封)。四月,存勖在洛阳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改名李亶,是为明宗,改元天成。

嗣源即位后,改革弊政,杀宦官,诛孔谦,废苛法,均田税,政局小安。但他也猜忌大臣,又年老多病。长兴四年(933)十一月,明宗病,子从荣疑明宗已死,领兵入宫,事败被杀。

明宗(867~933)死,子从厚(914~934)继位,是为闵帝。


应顺元年 (934)四月,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本姓王,嗣源养子)起兵杀从厚,自立为帝,是为末帝。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嗣源女婿石敬瑭(即后晋高祖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从珂(885~ 937)自杀。后唐亡。

石敬瑭是沙陀人,后唐明宗的女婿。后唐长兴三年 (932),任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明宗去世前后,屡次发生争夺皇位的乱事。石敬瑭看到后梁、后唐皆自藩镇得国,早就觊觎帝位。清泰三年(936)夏,石敬瑭与桑维翰勾结契丹,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幽云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十一月,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后晋大致与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后蜀等政权并存。天福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六(937年 1月11日),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死。二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三年升为东京开封府。

石敬瑭的帝位并不稳固。他对契丹的屈辱行为,遭到人民的唾弃;一些方镇如成德(今河北正定)的安重荣、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刘知远,都准备抢夺帝位;此外,尽管石敬瑭卑屈地侍奉契丹,仍常遭到契丹的责备。天福七年他忧郁而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少帝或出帝。大臣景延广掌权,在向契丹告知敬瑭死讯时,用对等的书式,称孙不称臣,契丹主于是驱兵南下。


晋军士兵英勇作战,开运元年(944)和二年两次击退契丹军。三年十月,重贵任其姑父杜威(即杜重威)为元帅,率军抵御契丹,杜威效法石敬瑭,暗中进行勾结,契丹主答应立杜威为中原皇帝。杜威信以为真,决意投降,遂引契丹军南下,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入开封,虏重贵北迁,后晋灭亡。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 改国号为辽。德光纵兵抢劫, 称为“打草谷”,东西两都数百里成为白地。辽帝肆虐遭到了中原人民反抗,三月,被迫引众北撤。

据《旧五代史》,少帝北迁后, 卒于宋乾德二年(964),年五十一。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天福 947 高祖 刘知远 (947) 53 2 54 沙陀部人,世居太原,父刘碘 与石敬瑭惧事后唐,后合谋反唐,后唐灭亡后,事后晋,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封北平王,947年出帝被辽所掳,知远杂太原称帝,国号汉,后定都于汴 乾佑 948 乾佑 948 隐帝 刘承佑 (948) 18 3 20 高租第二子 乾佑元年(948年)二月,封周王,同年嗣位,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叛乱,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杀之,郭威反,兵临汴城,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五代之一。刘知远(即后汉高祖刘知远)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历二帝,前后约四年。

刘知远是沙陀部人,后晋天福六年(941)七月,任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 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 契丹陷开封,后晋亡。刘知远亦曾向契丹纳贡, 但当时人民坚决反抗契丹, 有的方镇也拒绝投降。刘知远对契丹的南下先采取观望态度。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二月,刘知远亦在太原称帝。他下诏诸道禁止为辽搜括钱帛,并诏慰抗击辽之民众,人心归附。三月,辽兵北撤。五月,刘知远出兵占领洛阳、开封,收复后晋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诸州。六月, 改国号大汉,史称后汉。改开运四年(947)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祐。与南唐、吴越、楚、南汉、后蜀、南平等政权并立。

乾祐元年 (948)正月,刘知远死,次子承祐(931~ 951)继位,是为隐帝。承祐初立,大臣史弘肇、杨祐、苏逢吉、郭威等专权,但四人之间又有矛盾。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握禁军,酷虐滥杀;杨祐为枢密使,权势最重。承祐疑惧,于乾祐三年十一月杀杨祐、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苏逢吉权知枢密院事;又密令杀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承祐被杀。后汉亡。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广顺 951 太祖 郭威 951 48 4 51 邢州尧山人,本姓常,因父死,母适郭氏,乃随姓郭 后汉重臣,950年以邺都留守起兵入汴,次年,灭后汉,即帝位,建后周 显德 954 显德 954 世宗 柴荣 954 34 6 39 荆州龙冈人,父柴守礼,郭威收以养子 太祖卒,柴荣以太祖养子嗣位 显德 959 恭皇帝 柴宗训 959 7 2 21 世宗子 显德六年(959年)封梁王,同年世宗病死,嗣位,960年正月,辽兵难侵,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御,在陈桥策动兵变,建宋代周,恭帝在未实六个月后汉乾祐三年(950)四月(一作三月),郭威以枢密使出为邺都留守。十一月,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后汉隐帝被杀。次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太祖。改国号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仍都开封。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刑罚有所轻减,某些苛税被废止,部分官田散给佃户,停止州府南郊进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郭威、柴荣都是在五代时期难得的好皇帝,后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北宋统一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

显德元年 (954)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柴皇后之侄)继位,是为世宗(即后周世宗柴荣)。柴荣继续进行改革,整顿吏治,严明军纪,士卒精强,为统一准备条件。柴荣即位时,后周疆域除今山西中部和北部为北汉盘踞外,略同于后汉,与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等国并立。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辽国的联军决战,大败北汉军,迫辽军退走,初步巩固了北部边防。二年,发兵击败后蜀,收复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此后,他三次亲征南唐。南唐主李璟被迫献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与后周划江为界。六年,世宗又亲自统军北征,很快收复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和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计十七县。正当大军挺进的关键时刻,柴荣病重,遂回师开封。六月,病逝,子柴宗训 (953~973)继位,是为恭帝。


显德七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建立北宋王朝,后周亡。后周的灭亡,标志着五代的结束,同时也预示了十国的终结:宋朝统一中原的行动就此开始。

王建原为唐忠武军将领, 后入为禁军, 光启二年 (886),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顺二年(891) 攻占成都,据西川。乾宁四年(897),占有东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四川重庆)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三年,唐封王建为蜀王。后梁开平元年(蜀仍称天复七年,907)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康县)四州,扩境至大散关。天汉元年(917),王建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见前蜀高祖王建)。

唐末大乱,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录用,有的被任为宰相,但实权常由宦官和王建养子掌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有时互相厮杀。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场斗争中被杀。光天元年 (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继位。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明德 高祖 孟知祥 (934) 61 1 61 邢州龙岗人 孟知祥在后唐灭前蜀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政府封为西川节度使。934年1月,他趁后唐内部王位争夺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了,逝后庙号高祖。 明德、光政 后主 孟昶 (934) 6 32 47 高祖第三人 以皇太子嗣位,北宋乾德三年,宋兵攻入成都,孟昶降,徙开封,封秦国公,七日死,追赠楚王五代时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四十年。

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874~934)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长兴三年(932),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934)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继位,仍用明德年号,明德五年(938)改元广政。

契丹灭后晋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士遂与前蜀相同。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发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统治时期,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后蜀与南唐同为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后蜀宰相毋昭裔与赵崇祚辑唐、五代词五百首为《花间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毋昭裔还曾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并奏请雕版刻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当时节度使往往兼领禁军,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这些地区的知节度事,这一措施,开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祐二年(905)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吴天祚三年(937)为南唐所取代。吴共历4主,36年。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升元 烈祖 李昪 937 50 7 56 徐州人,父李荣,吴国重臣徐温收以为养子,故改名徐知诰 吴国大承相徐温死,其养子徐知诰执掌吴政,受封为齐王,吴天祚三年(937年),废吴帝自立,改元升元,国号大齐,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都金陵,升元七年因服丹药,中毒而死 保大、中兴、交泰、显德、建隆 元宗 李璟 943 28 19 46 烈祖长子 字伯玉,公元943年以太子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建隆、乾德、开宝 后主 李煜 961 25 15 42 李璟第六子 因自太子以上李璟五子皆早死,故煜得立为太子,中主李璟死,煜以皇太子嗣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961年即位,在位15年。后主嗣位之时,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封为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南唐,五代时割据政权之一,开国皇帝为烈祖李昪。首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称江宁府。最盛时疆域广及三十五州,大致包括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 湖南、湖北等部分。人口约五百万。历三代君主,前后约三十九年。

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其中,杨吴是江南较有实力的藩镇之一。吴国在杨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乱,人心不稳。大将徐温通过权力斗争逐渐独掌吴国大权。海州人徐知诰,少孤流落,后来被徐温收为养子,并且借助徐温的势力掌握了吴国的政柄。徐知诰一方面对杨氏旧臣竭力怀柔,“高位重爵,推与宿旧”;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持自己的势力。大力招徕、奖拔北来士人。南唐政权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韩熙载、常梦锡、马仁裕、王彦铸、高越、高远、江文蔚等,都于此时聚集起来。其次,江南一带的著名人士如宋齐丘、陈觉、查文徽、冯延巳、冯延鲁、边镐、游简言、何敬涂等,都是此时由徐知诰一手扶植起来。经过20年苦心经营,徐知诰不仅大大缓和了杨氏旧臣的敌对情绪,而且拉拢起支持他的北方人与江南人两大势力,所谓“羽翼大成,伸佐弥众”。终于在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废黜吴帝杨溥,登上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昪元。“上下顺从,人无异意”,“国中夷然无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于是,在乱世之中,以继承唐祚为己任、求天下一统的南唐国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南唐得国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其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与毗邻诸国保持了较为平和的关系。同时结好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同时,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在手工业方面,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涌现出许多名产上品。

烈祖李昪的“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南唐也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升设太学,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但由于李昪在争斗激烈的割据局面下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军事实力的下降和实行统一有利时机的丧失。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驾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继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有保大、中兴、交泰三个年号。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与吴越的关系也迅速恶化。这一时期中,两国战祸频起,而吴越的军事行动往往与中原政权互相呼应。为了对付吴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之机出兵占据建(今福建建瓯)、汀(今福建长汀)、漳(今属福建)三州,灭亡闽国,俘闽王延政。形成了对吴越三面包围的形势。而吴越也乘势出兵与南唐争夺闽国之地,并夺得福州(今属福建)保大九年,马希粤与马希祟兵戎相见,南唐遂借机出师,一举灭楚,马希崇降。后来,王逢据朗州,击退南唐军队,楚地得而复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后周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局面。寿州一战,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周军势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李璟上表柴荣自请传位于太子弘冀,请划江为界,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同时,南唐对后周称臣,去年号。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洪州,称南昌(今属江西)府,自此南唐国力大损,不复大国之强盛。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驾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从嘉,937~978)继位,复都金陵。此时的南唐国内政治、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经济上,自淮南战败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缴纳高额贡奉。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间的经济有互补性,如江南乏盐,而江北产盐。而失去淮南后,南唐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盐产地,还要花巨资向中原政权买盐。财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权不得不加重赋税,以至怨声载道。南唐辖境之的人民对李后主时期繁重的赋税记忆深刻,直到北宋统一之后许多年,还在提起当年的南唐连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课税。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乱。随着新主登基,朝廷内部新一轮的党争开始了。当宋军从周围步步紧逼时,南唐仍陷于这样周而复始的政治内耗中,人心涣散。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显然不通晓政治,这时便把国政托付给做太子时的幕僚张洎。

宋灭南汉后,置南唐于三面夹击之中。后主李煜为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吴越王做为昪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10万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后主李煜过于依赖长江天险,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机会。十月,宋军顺利渡过长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战,南唐屡战屡败,在长江中游的精锐兵力全部丧失。

五代十国前期地图开宝八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吴越军队攻陷金陵东面的门户润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围之中,后主急召外地军队救援金陵。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15万水军(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执意守城到底。围城之中的金陵,粮食乏,士气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两年多以后,吴越王钱俶应宋太宗赵光义之邀,赴北宋都城开封。五代十国的历史终于结束。

有人说,如果可以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的某个片段生活,那么最应该选择的就是宋代。因为当时物质富足、艺术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事实上,宋代的这些为后世人们向往的风貌在南唐已经颇现雏形。南唐和宋朝相仿,一方面是国势日危,不断地丧失土地,另一方面却是歌舞升平。所以,如果不必担忧那日益逼近的中原军队的脚步,那么南唐会是一个最适宜生活的时代。

第一个时期,从南唐昪元元年(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至保大三年(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这一时期,南唐保持原杨吴的疆域。(见右图)

五代十国后期地图第二个时期,疆界开拓。李璟继位不久,闽、楚发生内乱,南唐有开始作扩展疆土的努力。保大二年(后晋开运元年,公944元年)十二月,南唐将查文徽出兵闽国建州,保大三年(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攻破建州,汀、泉、漳诸州归附。南唐于建州设永安节度使,又于延平、建浦、富沙三县设剑州。次年,改漳州为南州。闽亡国后,其土地分入南唐、吴越,南唐疆域扩展至汀、剑、建、泉、南五州。保大五年(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南唐兵败福州,泉州将留从效趁机逐走唐军,拥兵在泉、南二州自立。南唐虽于泉州设有清源节度使,而其在当地的统治名存实亡。(见左图)

第三个时期,剩下江南一隅。交泰年间,南唐在淮南败于周,李璟尽献江北土地,南唐从此与中原政权以长江为界,疆土仅剩江南半壁江山,这一疆域维持到南唐亡国。

提及江苏地区的历史发展,人们言必及六朝,大明和民国,往往忽略五代十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南唐国.当是时,随着动荡式改革的推进,我国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着重大变化.杨吴和南唐国先后以扬州,金陵为都经略江南,南方在区域性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取得了跳跃式发展,在杨吴及后继政权南唐国所辖范围内的今江淮平原,苏南西部,更是突破了传统陈式,发展速度与规模尤为突出,为我国古代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实质性南移和江苏地区开放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探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模式和特点,重新评价杨吴及南唐国在江苏区域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从历史渊源角度探索江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经济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择要论述.

一、农业

在恢复与发展农业经济的政绩中,杨吴及南唐对江淮的经营是浓重的一笔。唐末兵燹使淮南成为重灾区,扬州被坏尤为惨烈。昔日繁华都市,“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1](卷61,《吴世家》) 不仅城中,“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辐数百里,人烟断绝”。[2](卷134,《杨行密传》) 杨行密初定江淮,从谋士高勖议,招抚流散,保境安民,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数年之间,江淮几复唐时盛况。但李昪执掌吴政时,吴民间仍继续"以见钱纽纳税直,既为不堪,然于其中所谓和卖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宋大中祥符间太常博士许载《吴唐拾遗录·劝农桑》亦云:“吴顺义年中,差官兴版簿,定租税,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下田一顷千五百,皆足陌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算计丁口课调,亦科钱。宋齐丘时为员外郎,上策乞虚抬时价,而折紬绵绢本色,曰:“江淮之地,唐季已来,战争之所。今兵革乍息,黎甿始安,而必率以见钱,折以金银,此非民耕凿可得也;无兴贩以求之,是为教民弃本逐末耳。‘是时,绢每匹市价五百文,紬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齐丘请绢每匹抬为一贯七百,紬为二贯四百,绵为四十文,皆足钱。丁口课调,亦请蠲除。朝议喧然阻之,为亏损官钱,为数不少。齐丘致书于徐知诰曰:'明公总百官,理大国,督民见钱与金银,求国富庶,所谓拥彗救火,挠水求清,欲火灭水清可得乎’知诰得书曰:‘此劝农上策也。“即行之。自是不十年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自吴变唐,自唐归宋,民到于今受其赐。”[3](卷16,《宋齐丘》)

杨吴和南唐在不断加大政策力度的基础上,根据江淮环境形势,优先发展水利,淮南和江南等地区的农业迅速恢复发展.杨吴建国之初,便着手在楚州和扬州修复或新建陂塘;南唐立国,筑楚州境内白水塘,淮南为之得益.又"命州县陂塘湮废者,修复之"。[4](卷3,《嗣主书第三》) 唐五代对于江南运河的疏浚和整补,亦是大手笔,可见记载的就有驿亭埭,奔牛埭等.升元年间对丹阳练湖的整修,更是一项重大工程,向为水利史所重.练湖始开于西晋,东晋时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湖泊,可溉丹阳,金坛,延陵等县万顷良田;唐代,练湖开始对江南运河进行水量补给,唐末兵乱之后,练湖年久失修,至南唐几无灌溉之力.丹阳县令吕延桢主持疏浚整治练湖工程,“筑塞环岸,疏凿斗门”,使练湖恢复了水利功能。多雨时节,可汲纳四十八派之水;旱季可溉周围诸县,又灌注江南河,“使命商旅,舟船往来,免役牛牵,”。[5](卷871) 陶懋炳认为,"南方诸国兴修水利,成绩之著,无如吴越",[6](p181) 应是中肯之论.从地域政治上看,江苏东部当时处于吴越国统治范围,但吴越对今江苏太湖地区的水利整修,得益于南唐与之共同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南唐政策间接使然,值得一提.时吴越于重要水利工程处置"撩浅军","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7](卷78,《吴越武肃王世家》) 元璙在苏州任中吴节度使时,命部将梅世忠为都水使,"设锸港口,按时启闭,以备旱涝".[7](卷115,《拾遗》) 对于秦淮河的整修也值得一提.杨吴时始将秦淮河贯于城中,作为重要航道;南唐保大年间,又疏浚河道.《宋朝事实类苑》卷47《休祥梦兆》云:"江南保大中,浚秦淮,得石志",是为验证.

在南唐经济发展中,随着我国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的新格局在江苏地区逐渐形成.南方优良作物品种北上,蔚成大势.江南地区是稻米之乡,扬州,泰州,楚州和泗州等地,南唐时已广种稻米,不仅产量提高,品种也得到改良,泰州的香粳就很有声名.北方传统优良品种南渐势头也有增无减,在江南地区,北方的小麦已普遍种植,出现了"极目青青垄麦齐"的景象.桑树栽培遍及江淮, 故有"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之谓.[8](卷270,《后梁纪五》) 楚州和泗州的麻有名,为朝贡之物.茶叶的生产以扬州,常州和润州的茶园闻名于当时.宜兴产茶历史久远,"阳羡茶"向为江淮名品,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驰名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后来又有"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等称谓.唐肃宗年间,列"阳羡紫笋"(阳羡紫笋因鲜芽色紫形似笋而得名)为进贡珍品,茶圣陆羽认为阳羡茶"芳香冠世产",可为贡品.常州刺史李栖筠采纳了他的建议,即在鼋画溪旁造起茶舍,每年采制茶叶万两进贡,品饮阳羡茶成为风行的时尚.南唐时"阳羡茶"依旧为名茶,后随着产茶区域的南移,产于建州的京铤茶渐渐取而代之,成为贡品,朝廷方罢"阳羡茶" .在南方国家中,南唐对于农业的开发最具力度,其时,皇家府库充盈,"凡积兵器,缗帛七百余万".[9] 国家农桑之盛,前所未有,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南北无出其右者.当然,单一叙述农业的表现是缺少学术意义的,上述内容旨在揭示,在正确的政策之后,兴修水利对于地处江淮流域的南唐政权,是开发南方,改善生存环境和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第一要项.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模式的渐渐成型,标志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新格局在江苏区域形成,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渐渐这才显示出新鲜的活力.郑学檬先生在1985年发表的《五代时期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一文里指出,我国古代北方自商鞅变法开始,基本实行耕战政策,所谓"足兵足食"是也.因为北方是古代的政治中心,官多兵多,粮食需求大,政府的赋税政策决定了北方农业以种粮为纲.南方各国由于缺少北方以粮为纲的传统,不象北方有那么多的官兵,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极易种植经济作物,多种经营条件好.所以,江南农业在商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使南方较早地出现了农业商品化似的趋势.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商品化的植入,才使南方农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较高的平台.从此,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突破口,渐渐拉开架势,向着新的纪元前进.

二、手工制造业

据冯梦龙《太平广记钞》载,三国孙权夫人赵氏能够织出有龙凤花纹的织锦.南朝刘宋时期,刘裕迁洛阳锦工于建康,设"斗场锦署"专事锦缎生产,金陵织锦工艺自此发轫.杨吴时以纺织品输税,极大地刺激了纺织品生产,及至南唐,盛况空前.润州的方纹绫,水波绫,技术高超.民间机杼普及,织工无数.不少人技术过人,不仅在南唐境内做工,而且在邻国也有分布.润州的锦工享有盛名,润州人徐绾在杭州发动叛乱,城中有三百余锦工,全是润州人,钱鏐长子元瑛恐怕他们参与徐绾叛乱,宣布"王令百工悉免今日工作".[10](卷1,《武备王》) 以平息叛乱.南唐官府里设有作坊,品种众多,数量也很大."升元初,许文武百僚观内藏,随意取金帛,尽重载而去".[11] 可见国库藏量之巨.对封官的奖赏,也多奖励帛品.监察御史张宪上书,李煜"赐帛三十段,以旌敢言".[12](卷上) 李后主词是南唐宫廷生活的写照,在他的作品里,红罗绿锦之类的美词艳句俯拾皆是,譬如"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绣床斜凭娇无那"(《一斛珠》),"淡淡衫儿薄薄罗"(《长相思》)等,读来十分可人.而"珊枕腻,锦衾寒"(《更漏子》),"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临江仙》)之类,则有些伤感了.李煜"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如是数处.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百匹以为月宫天河之状."如此奢侈的背后,是以盛大的纺织基础作为支撑的.由于纺织业的发展,染色技术也有了改进.李煜宫人"染碧,夕露于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13](卷上) 这种若有若无,近乎青绿色的染色在当时享有声誉,建康市内染肆之榜多题曰"天水碧".后人对"天水碧"多有赞誉,就连状物抒情,"天水碧"都成了司空见惯的美辞.宋代晏殊有"夜雨染成天水碧"的句子;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蜇,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借"天水碧"渲染出来的意境自是不同凡响.纺织业不仅是一种手工业品种,而且是国家管理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南唐升元三年(939)诏书规定,"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7](卷15,《南唐·烈祖本纪》) 李煜崇佛,施事寺院亦多丝帛,可见南唐丝织品的富余存量.

一部淮南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盐业的兴衰史.淮南扬州和楚州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盐城,涟水产量最大.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国盐业集散中心,唐代已有"扬一益二"的说法.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早在汉代,吴王刘濞就开邗沟,自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磻溪,专煮海为利,凿河通运海盐而已.杨吴与南唐立国后,以盐业为重要资本,制盐业成为江淮社会经济的大宗.杨吴在泰州设置海陵制置院,民户田赋,规定每正苗一斛,加收三斗,官给盐一升,谓之"盐米".南唐升元元年(937),南唐又改置泰州,置海陵监,加强了对盐业的管理.又在楚州设置盐城监,"管盐亭百二十三".至北宋统一,盐城"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14](卷182,《食货下》) 淮南盐利在南唐统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致后周南征取得南唐数州后,南唐盐场尽失,经济遭到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称愿意"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岁输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盐南属",周世宗"不许",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唐,同意"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15](《元宗本纪第二》) 从此,盐业成为后周政权牢牢节制南唐的一个经济筹码.

杨吴与南唐地处江淮水乡,湖泊纵横,造船业十分发达.早在隋唐时期,今淮安就是沿淮的造船基地,隋文帝从淮浦修造的船舰,沿淮入汴;唐太宗讨伐高丽,亦在江淮建造大型战船数百艘.扬州境内的扬子造船厂是唐代大型造船基地,刘晏主持漕运时,根据黄河,长江,淮水和汴水的不同水文特性,建造各种相适应的船只,投入运输.唐朝后期,官府的造船业由于管理不力渐渐萎缩.杨吴与南唐时期,扬州,金陵等地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官府设置造船工场,建造各类船只.造船业兴旺的原因有这样几个:一是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濒江临淮的地理环境,使生活视野渐渐开阔的人们扩大了生活范围,商品经济萌芽后,日常商旅贸易,生产生活需要船只开辟水路交通.比如南唐与契丹进行海上贸易,南唐升元二年(938)契丹"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15](《契丹传》) 交易规模如此之大,若在陆路阻断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的船只运输 可以推知;二是随着漕运特别是盐业的发展,造船业重新出现兴盛的局面,沿海盐场的成品盐,都要输送到集散地,船只是首选的运输器具;三是出于战事的需要,直接促使杨吴与南唐造船业兴旺起来.先是杨吴与吴越以太湖中心线为界,进行长期拉锯式的战争,在长江的狼山江面,太湖水域,双方都投入大量水军,战状惨烈.后是后周在大梁设立造船基地,南唐面临战争威胁,加紧了造船竞赛,既能建造硕大无比的战船巨舰,又能建造短小灵敏的侦察轻舟.从后周显德三年(956)到显德五年,双方水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较量,从文献里屡见不鲜的"皮船","橐船"等名称里,可以想见当时双方造船业的发达程度;四是出于外交航海的需要.由于南北交通的阻断,南唐不得不寻求向外发展.譬如南唐与契丹交好,就是为了对付中原政权开辟了海上航路.又如出于军事考虑从占城进口"猛火油",再将此油运送到契丹,没有巨大的运输船只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南唐还与新罗,高丽,大食等国家保持联系,如此航程也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做保证.

江苏地区濒江临海的优势,使杨吴与南唐统治时期的手工业既有十分浓重的区域色彩,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宜兴归迳一带发现的晚唐五代青瓷窑址,反映江南一带的制瓷业,无论胎质,釉色,造型还是文饰,都别具一格.南唐扬州蜀岗茶,常州紫笋茶闻名于世,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制茶业在南唐兴盛起来,南唐仅官府就有茶叶坊38处之多,专门生产高级茶品,供皇家和贵族使用.民间制茶作坊更多,境内私茶作坊有1000多处.南唐的造纸业中心在皖南,但据《江南通志》记载,当时六合县曾设立"纸务",[16] 今六合浮桥南一带尚呼为"纸房".由于李煜钟好宣纸,在池,歙二郡和金陵都有专门机构造澄心堂纸亦是可能的.有人从民间传说考证,宣纸中的"白鹿"品种,就是在南京制造的,这种纸即是为了纪念一位从宣城到金陵造纸名叫白鹿的青年而命名.[17](P300) 另外,扬州,润州的金银器和铜器制造堪称典范,据传李煜特命工匠打造高达6尺的金莲,令宫女窅娘立于莲上,缠足翩翩而舞.

三、商业

南唐商业出现的新特点,应当引起学界的注意.五代十国是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相对分割狭小的空间里,各国特别是南方各国国用严重不足,因此普遍重视招徕商贾,经营商利,征收商税,以充军国用度,商品交换空前活跃.结果是,虽国与国间时恶时睦,民间交易却日益频繁;大运河虽然阻断,海运却发达起来.南方各国商业的活跃程度视唐代有加.各国统治者没有想到的是,在江南农业和各种经济行为商品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逐渐淡化,经济功能渐渐增强.这一功能的转换,对于我国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实质性南移,对于江苏地区提早进入较发达地域的序列,意义不可低估.

第一,杨吴和南唐的商业活动使它们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国用所需的物质条件,充实了国力,提升了政治影响力,使南唐成为能与中原抗衡并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南方政权.

杨吴和南唐自然条件的多样化,带来了物产的丰富性,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使南唐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商茂的中心.南唐与中原划淮水为界,双方贸易活动多通过寿州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是茶和帛,主要换取羊和马匹.南唐与南汉,吴越,马楚和西蜀等国之间也有交易往来,商人的足迹遍布周边国家.南唐伐闽之役,"翰林待诏臧循者,尝贾于闽,具知山川险易,为文徽陈进兵之计".[4](卷2,《嗣主书第二》) 开宝四年(971)冬,宋在荆南建造战舰,在当地做生意的南唐商人发现后,"上密事,请往江陵窃烧皇朝战舰,国主惧事泄,不听,商人遁去".[4](卷5,《后主书第五》) 南唐与契丹的贸易主要通过海上进行,以羊马等牲畜为主,也有军用物资如猛火油."当时,契丹已灭掉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南唐与契丹之间的海上交往,走的应是从东海长江口北上,越过山东半岛,直达辽东半岛南端的南北沿海传统海路".[18](p323)

海外贸易是南唐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是重要的港口,从这里出口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占城,新罗,高丽,远至大食等地.各地的消费品也从海外输入南唐.在太常博士陈致雍的《奏番国使朝见仪状》中,提到了"占城国献驯象";[5](卷873) "元宗时,海国进象数头,皆能拜舞山呼",[12](卷上) 这个海国是哪个国家,语焉不详.邹劲风认为,一些海外商人为提高自己身份,以获得更多商业利益,常自称为某国使臣,这些所谓海国进象,很有可能是当时中外民间贸易的一种形式.[19](p188) 从《江南余载》的记事风格来看,有一定道理.

商业活动给南唐带来了充足的社会财富,直接拉动了经济发展,《钓矶立谈》说"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丰采",并非溢美之辞.反映在政治上,南唐成为在十国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方大国,不仅成为能够与中原抗衡,还有相当的实力进而实现全国的重新统一.后来的五代十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南唐国与中原的对抗史.

第二,杨吴与南唐的商业活动带来了城市近代化的最初信息,金陵,扬州,润州等成为我国较早感受近代氛围的区域城市先驱,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实质性南渐和江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早期基础.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产物,金陵,扬州等江淮城市的兴起虽历史久远,但在长期发展中由于缺少突变的基因,发展速度相当缓慢.究其原因,是城市商品化的程度远远不足以推进城市的脱胎换骨.不能说南唐完成了这个使命,它的努力也远远不够,但它开始了这个蜕变,使江南城市在背负着沉重封建义务的背景下沿着近代化的道路缓缓潜行,我们不用去探讨这些城市的形成过程和城市形制,也无须去论证商品种类如何增加等常见要素,而有必要从另外特定的角度去一窥"近代化"已经在南唐萌芽的事实:

一是新型的经商场所不断出现,商品交易多方位化的趋势,延展了商业时空.唐代大城市实行坊市制,到了南唐,江苏境内的金陵,扬州,润州等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商业市场.金陵城内的坊市多集中在城南地区,郑文宝在《南唐近事》中曾经提及的"鸡行",是南唐的闹市区,宋〈庆元建康续志〉说此地"自昔为繁富之地,南唐放进士榜于此".又云,"戚氏〈续志〉云银行,今金陵坊银行街,物货所集.花行,今层楼街,又呼花行街,有造花者,诸市但名存,不市其物".这些坊均为手工业作坊集中地,所谓银行,就是金银器加工场,花行是专门制作装饰用花的地方.随着交换量的增加,一些自发的新的经营场所开始形成.润州紧临长江,南唐有诗赞金山江面:"淮船分蚁点,江市聚蝇声".[20](卷上) 江边有市,显而易见是为了适应江上往来船只增加的需要而形成的,已经不受到固定地点交易的限制.徐知谔在润州任团练使时,曾经"作列肆于牙城西,躬自贸易".[8](卷279,《后唐纪八》) 也显然不在城中规定的贸易之地,这种近乎"偷偷摸摸"的交易受到了徐温的批评.这同时说明,由于利润丰厚,象周宗这样的开国显贵经商,象徐家这样的重臣,都卷入了商品交易的潮流之中,应是大势所趋.不但城市里商业繁荣,农村里也商机多多.草市,圩场很是兴旺,不少圩市升为县或者置为镇,如新置海陵东洲镇,清江,海陵,如皋等升为县,泰州则升为州,成为江北重镇.[7](卷111,〈地理表〉) 说明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向沿江乡间集镇转移,具有了一定的广度,成为城市商品经济的扩展与补充.郑学檬先生在1982年发表的〈五代十国商品经济的初步考察〉中提出"地方小市场"的概念,指出,这是形成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的基础.除了空间的扩大,交易时间的变化也值得注意,夜市在唐代就已出现,南唐的城市夜市更加普遍,上述润州的江市诗就是夜宿金山时偶然想起的.

二是南唐重商及商业的活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富商阶层,他们甚至与士大夫共同执掌国运,开历代风气之先.南唐开国元老周宗,"既阜于家财而贩易,每自淮上通商,以市中国羊马",成为政客与富商双料货.其交易规模巨大,闻于中原,以至周世宗兵谋渡淮时,竟想出了将士兵蒙上羊皮,伪为商旅的计谋.[13](卷上) 大商人的囤积居奇,一度使南唐财富集中到了商贾手中,李煜即位之初,国库储备不足以向宋进贡,不得不从金陵富商那里购得绢品以充贡物.宋灭南唐前的金陵之役,到瓦棺阁避难的尽为"士大夫暨豪民富商之家".商人与士大夫比肩于南唐的社会生活中,并对国家施加影响,南唐以往见载不多.著名的李平改制,正是因为受到了豪民富商的抵制才以失败而告终.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富商地位的上升本质上是商品经济萌芽的积极表现,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气象.虽记载无多,但我们还是能从有限的文字里捕捉到了这一讯息.

三是城市特殊消费群体的出现,增强了城市的消费能力,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庞大的阶级基础.江淮古代城市的居民主要是官员及其家属,军队,部分商贾,城市手工业者等,随着南唐在金陵建都,随着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渐,一大批皇家政要及其家属,经营盐,茶暴发的富豪,北方南下的士大夫,文人墨客以及妓女等成为金陵及其周边中心城市新的消费阶层,他们人数众多,经济能力雄厚,其生活状态影响着城市的消费习惯,对江淮区域的城市经济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人董逌《广川书跋》云:"江南当五代时后,中原衣冠趣之,以故文物典礼有尚于时,故能持国完聚一方."宋初王禹偁也说,"于时宦游之士,率以东南为善地,每刺一郡,殿一邦,必留其宗属子孙,占籍于治所,盖以江山泉石之秀异也".[21](卷30,〈柳府君墓碣铭〉) 南唐正是这样,象韩熙载,卢文进,江文蔚,高越等,尽为北人,家眷人等动辄以百计.吴越兵临润州城下时,守将刘澄与驰援的卢绛有隙,卢绛对一裨将杀之未决,刘澄意在投降,乘机要裨将先出,裨将曰:"奈家口在都城何 "刘澄曰:"事急,当为身谋,我家百口,亦不暇顾矣."[4](卷27,《叛臣传第二十四》) 主帅与裨将的家眷都在金陵,且人数众多,推而论之,整个金陵应在一个不小的数字.南唐重科举,境内举子集中到金陵,有的长期滞留,成为又一个消费群体.卢江人伍乔,来金陵参加春试,"是岁同试数百人";宣州人舒雅,"保大时随计金陵",得到韩熙载的赏识;泉州人康仁杰,也"易儒服,至金陵";潘贲"五举犹为白丁";而邱旭"凡九举而曳白者六七".南唐重视书画艺术,我国最早的画院就出现在南唐,顾闳中,周文矩,徐熙,卫贤,王齐翰等一大批画家,活跃在画坛,他们与冯延巳等文豪才子组成了庞大的文人群体,这些人与官僚,贵族,富商聚居一处,使金陵平添了别样的脂粉繁华之气.一部分需要纵情声色犬马的消费者,则使唐代就已时兴的艺伎队伍不断壮大,她们既是一种行业,更是一个消费阶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王屋山就是当时著名的舞妓.延英殿使魏进忠"造宅于皇城之东,广致妓乐".[12](卷下) 过去我们常常孤立地看待这些对象,将上述人等的风流倜傥视作另类,其实,他们的生活状态正是那个时代商品化的客观反映,是那个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商品化特征.

四是各类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外延,商品萌芽基础的系统化,从较高的经济平台上为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唐宋之交社会转型的实质,政治上是民主意识的萌芽,经济上是商品化程度的增加.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是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商品化程度的重要反映.城市人口增加后,要住房,建筑木工就出现在坊中;道路要清扫,河道要清淤,就需要道路与河道的保养人员;城市范围大了,路途遥远需要车船,就有了脚夫和船家;有人求佛问道,祈求平安,就有了相命的,木平和尚"知人祸福,所言辄验,倾都瞻礼,阗塞街巷,金帛之遗,日积万数".[4](卷24,《方术传第二十》) 金陵在唐朝就以酒楼众多闻于南北,李白"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句,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句,都道出金陵饮食业的盛况.南唐讲究美食,仅李昪"其食味有鹭鸶饼,天喜饼,驼蹄餤,云雾饼"等.由于士大夫蜂拥南下,面点食品推陈出新,花样繁多,南唐的"建康七妙",饼可以映字作劝盏,面能穿结带,就连混沌汤也能注入砚中,堪称神奇.服务行业进一步细化,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了城市的功能与活力,有叫周则的,年轻时以制伞为生,李煜尝问及此事,答曰:"臣急于米盐,日造二伞货之,惟淫雨连月则道大亨".

我们还可以从货币的演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南唐商业的发展问题.如史家多对南唐铸造铁钱持批评态度,以为穷途潦倒的体现,其实,为了适应交换需要,南唐在货币方面的成绩是主要的,有的很有创新意识,如"对钱",就是货币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在北宋盛极一时.当然,南唐处于唐宋之交的过渡带上,在许多方面仍处于初步的阶段.但它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新鲜的,它在众多方面的建树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并用一颗平常的心态去研究,评论它,特别是它在江苏区域经济乃至我国经济与文化南移的过程中,对于江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有一个全新的定论.


南唐史研究对五代十国史和江南社会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特殊价值,然而南唐史料颇乏,传世文献屈指可数。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较为完整的南唐史著,即入清之时尚存者,幸赖《四库全书》全部收入。个别残篇亦有存目,为今日南唐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四库全书》所收南唐史著,计有陈彭年《江南别录》;郑文宝《江表志》、《南唐近事》;龙衰《江南野史》;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不著撰人的《钓矶立谈》、《江南余载》;以及明陈霆《唐余纪传》和清王先舒的《南唐拾遗记》。此外尚有无名氏《五国故事》和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叙及南唐史事。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天佑、天宝、凤历、乾化、贞明、龙德、宝大、宝正 武肃王 钱鏐 (907) 46 26 81 杭州临安人,出身寒门 始为地方武装董昌部下偏将,击黄巢有功升都将,在唐末年军筏混战中实力渐强,光启三年(887),唐禧宗命以为杭州刺史,寻升镇海节度使,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董昌据越州称大越罗平国王,钱鏐讨平之,尽有两渐及苏南十三州之地,后梁太祖即位,于开平元年(907年)封以为吴越王 长兴、应顺、清泰、天福 文穆王 钱元罐 (932) 46 10 55 钱鏐 第五子 初名传灌,后改元灌,字明宝。继位吴越国文穆王。唐乾宁元年授金部郎中。天复初改礼部尚书。二年,徐绾、许再思反,吴越向淮南求援,欲以吴越王一子为人质。遍问诸子皆不应命,而年仅15岁的元瓘却挺身而出,表示“忘身而纾国难,虽死无恨”。后钱元瓘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天祐二年卢佶领兵侵犯永嘉,钱镠命元瓘率师讨伐。元瓘避开强敌正面进攻,出奇兵攻其后营,一举获胜,斩佶而还。后梁乾化三年,淮将李涛引兵从千秋岭入侵衣锦军,元瓘又受命率师阻击,利用山区地形,诱敌深入,采伐树木,堵塞峡谷,断其后,生擒李涛。贞明五年,钱元瓘统率大小战舰500余艘,从东洲出发,渡江伐淮,元瓘事先命每艘战船装载石灰、黑豆、江沙。交战时,淮南船顺水冲来,元瓘指挥战舰分向两翼以避其锋,然后左右夹击,扬起石灰迷敌之眼,待船舷相接时,先铺沙于己船,再撒豆于敌船,又泼火油纵火焚烧,毁敌船400余艘,大获全胜,促成“淮人遣使求和”的局面,使两浙“休兵乐业二十余年”,得以安心从事建设,后唐同光四年,钱镠因疾命元瓘监国,至长兴三年,钱镠病重,召见将吏说:“吾病必不起,诸儿愚懦,谁可任后事,请公等自择。”诸将力举元瓘。三月,镠卒,四月,元瓘继位,为文穆王。即位后安抚民心,免“民田荒绝者”租税。在位十年,政治开明。后晋天福六年(941)八月,因宫中失火,受惊大病,不治而死。钱元瓘一生好儒学,喜欢招纳文士,有诗千首,其中3百首编为《锦楼集》,曾在士人中广为流传。 天福、天运 忠献王 钱弘佐 (941) 14 7 20 钱元罐第六子 钱元瓘去世,钱弘佐继位,后晋仍封以吴越国国王。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派军与南唐瓜分闽国,佔领福州。钱弘佐喜好读书,性情温顺,很会做诗。即位后,因尚年幼,无力控制下属的骄横,又曾宠信谄媚之人,然而终能摘奸发伏,亦不失果断。后汉天福十二年(辽国会同十年,947年),钱弘佐去世,謚忠献王,庙号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钱弘倧继位。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其名作钱佐,又有作钱仁佐,乃因后来吴越称臣於宋朝,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讳所致,而二史分别乃宋人薛居正、欧阳修所编,是亦沿用之。 天福 忠逊王 钱弘棕 (947) 19 1 45 钱元罐第七子 其兄钱佐于公元947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钱倧继位后,与三朝宿将胡进思不和。同年,钱倧举行大规模阅兵,结束后,在西湖碧波亭前重赏将士。胡进思认为赏赐过于丰厚,上前劝谏。钱倧一时气怒,掷笔于地,斥责说:“我将财物赏赐给将士,又不是私占,有什么不可?有什么过错?”胡进思惊惧而退。双方关系从此更加紧张。在位不足1年,被宿将胡进思废黜后病死,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秦望山。 乾佑、广顺、显德、建隆、乾德、开宝、太平

兴国 忠懿王 前弘褚 (948) 20 31 60 钱元罐第九子 胡进思废弘棕 ,于乾佑元年(948年)正月迎弘褚嗣位,袭封吴越王,嗣位后,先后接受后汉,后周,北宋封号,使用三朝年号,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献其地十三州与宋,举家迁汴京,吴越亡。吴越国(907~978) 中国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自西纪895年立国至978年归宋,共立国84年,三世五王。都杭州(今属浙江)。盛时疆域13州,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钱镠是军阀董昌部将。

唐光启三年(887),董昌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钱镠独据一方。乾宁三年(896),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越州军号)两军节度使,仍治杭州。钱镠遂据有浙江东、西二道。天复二年(902),唐封他为越王。开平元年(907)后梁又封他为吴越王。吴越比相邻的吴(后为南唐取代)弱小,故钱镠及其子孙皆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借以牵制吴或南唐。但有时也自立。 后唐长兴三年(932)钱镠卒,子钱元瓘(887~941)继位。后晋天福五年(940),元瓘遣大军入闽,遭到巨大损失。六年,元瓘卒,子钱弘佐(一作钱佐,928~947)立。开运三年(946),吴越再次遣兵入闽,得福州。次年,弘佐卒,弟钱弘倧立,同年十二月三十日(948年2月12日)将校废弘倧,立其弟钱弘俶(即钱俶,929~988)。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吴越面临危机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钱俶入朝。三年,再次入朝,尽献所据土地,全家迁汴京。吴越亡。


吴越自钱镠晚年与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是比较安定的地区。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吴越境内的手工业丝织、造纸,特别是陶瓷,都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秘色青瓷制作精美,闻名于世。当时,由于陆道交通为战火阻塞,吴越常由海道与中原以及契丹贸易,与大食、日本也有贸易往来。杭州成为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州,是吴越重要的贸易港口。但是钱镠、钱元瓘父子都十分奢侈,营建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赋税繁苛,身丁税重。当时封建经济虽有发展,但人民生活仍十分困苦。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开平

乾化

贞明

龙德

同光 太祖 王审知 909 48 17 64 光州固始人,父王凭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王潮遂发动兵变,囚王绪。其后王潮扩张其势力,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观察副使。干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再受封为闽王。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谥忠懿王,庙号太祖,其子王延翰继立。 天成 嗣王 王延翰 925

2

太祖王审知长子 926年,被后唐拜为威武大将军节度使,同年十月,自称大闵国王,十二月,为其弟王延钧攻杀 长兴

龙启

永和 太宗 王延钧 926

10

后改名王鏻(又作“王璘”)。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十二月初八(阳历927年1月14日),王延钧与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政变,杀闽王王延翰,王延钧被推为武威留后。后为后唐累封为节度使、琅邪王、闽王。王延钧喜好神仙之术,有个叫玄锡的道号,并大兴土木建造宝皇宫给道士陈守元居住,又因听信陈守元之语,遂有称帝之心,于是于后唐明宗长兴八年(932年)要求后唐封自己为吴越王、尚书令,后唐不答,遂断绝双方关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改名王鏻(王璘)。王延钧自知国土狭小,土地偏僻,因此谨慎与四邻相处,境内还算安定。闽国永和元年(935年)陈金凤被立为后。同年,王延钧病重,王延钧之子王继鹏与皇城使李仿欲联手提前了结陈后之势力,李仿派兵进宫,王延钧躲到为他特制的九龙帐下,变军刺了几下后才出去,王延钧重伤未死却痛不欲生,宫女不忍见其受苦,遂杀死王延钧,后来陈后一党亦被铲除。 永和

通文 康宗 王继鹏 935 5

王延均长子 闽永和元年(935年),王继鹏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改名王昶,封李春燕为贤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当时王延钧之后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王继鹏个性猜忌因此屡杀宗室,其叔王延羲为避祸,遂装疯卖傻,被王继鹏软禁自宅。当时原王审知的亲军“拱宸都”、“控鹤都”因赏赐不如王继鹏自己的亲军“宸卫都”而迭有怨言。闽国通文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因被王继鹏怀疑对皇宫纵火,恐惧之余遂先发难,迎王延羲进宫,并攻击王继鹏,王继鹏逃亡后为追兵所获,与李春燕及诸子一同被杀。 永隆 景宗 王曦 939 6

王审知少子 永隆六年为其部将朱文进所杀 天德 福王 王延政 943 3

王审知子,王曦弟 943年延政在建州称帝,闽国(909年——94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审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福建全地。王潮被授职为福建观察使,不久升为威武军节度使。唐干宁四年(897)王潮死,其弟审知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封为闽王。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奖励通商。其在位期间,闽地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后唐天成元年十月(927年),王审知长子王延翰称大闽国王。后唐长兴四年(933)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闽,建都长乐,年号龙启。之后闽国内乱,永隆五年二月(943年),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闽共历6主36年。

王审知的祖上曾做过固始县令,后来一直到父亲王凭都以务农为生。王审知的哥哥王潮做过小吏,在当地兄弟仨以勇武出名。在黄巢打进长安,各地起义不断时,寿州人王绪也起兵攻入固始,扩充军队,发展势力,听说王潮兄弟很有名气,便将他们招进军中。据说王审知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因常骑白马作战,军中美称为“白马三郎”。王绪兵少势薄,为站稳脚跟,他投靠据守蔡州的秦宗权。秦宗权便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配合攻打黄巢起义军。王绪不愿意受制于人,迟迟不肯发兵。秦宗权便兴师问罪,王绪寡不敌众,只好退出固始,南下发展。他们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内,军队也发展到了数万人,但这时内部却发生了变故。

王绪趁乱世起兵,虽然豪爽,但度量极小。当时有术士谎称其军中有暴乱之人,于是他借机将魁梧的和有才干的人杀死,最后惹恼王潮兄弟。王绪领兵到了漳州(今福建漳浦),借口路险粮少,命军中不得携带老弱。当时只有王潮兄弟扶着老母亲随军而行,王绪命人杀王潮母亲,众将士见状,纷纷为他们求情,王绪只好作罢。此事令王潮担心日后再被王绪借口加害,于是挑选了几十个心腹勇士发动兵变,将王绪拿获,不久被囚禁的王绪自杀。

王绪一死,众将一起推选首领,王潮便当了军队主将。王潮整肃军纪,禁止将士骚扰百姓,抢掠财物,又和得力将领结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王潮兄弟孝敬母亲,为母亲不惜以性命相争,这就足以令将士们由衷地钦佩,在王潮的大力整顿下,这支军队没有了抢掠恶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因此所到之处大受百姓欢迎,赢得了民心。

王潮原打算向西进军,跋涉到蜀地去保护唐朝皇帝。当时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横征暴敛,残忍无道,百姓将士不堪忍受,但无人反抗。在王潮经过泉州时,泉州军民派张彦鲁为代表,请求他驱逐廖彦若。当地百姓也来犒军,恳求王潮为他们除害。泉州当时已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良港,海上贸易发达,地方富庶,王潮顺应民意,领兵包围泉州城。廖彦若死守泉州,一时难以攻下。一年之后,王潮终于占领了泉州,处死了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入主泉州后,王潮收编守军,减轻赋税,受到军民拥戴。

陈岩临死之前想让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但被陈的妻弟范晖夺取政权。王潮不承认范晖,命王审知进兵讨伐。王审知围攻福州很长时间内没奏效,伤亡很重。王审知请求退兵,王潮不准。王审知又请求援兵,让王潮亲自去督战。王潮回信“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王审知见信亲临前线,指挥将士决一死战。福州城内粮草已尽,属将杀了范晖,开城投降。王潮将官署搬到福州,又礼葬陈岩,厚待其家属,其言行又赢得了福州的民心。占领福州后,王潮已经有了福建五州,唐昭宗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承认了他对福建的控制。

王审知被命为副使,他不骄横又很有度量,而且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这使王潮对其异常信任器重。王潮病倒后,没有让儿子主政,把军政大权交给王审知。不久唐朝廷在福州建威武军,任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封为琅邪郡王。朱温代唐自立,封王审知为闽王,此即“开闽王”的由来。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未曾称帝。即使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阻挡进贡通道,他也让人由海路到达山东再到开封,没有间断。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因而在五代,中原各地战乱频,残破不堪,而东南海陬蛮荒,经王氏开发后变成了“海滨邹鲁”。由于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开闽第一”。

王审知去世后,其子相继嗣位称王称帝。但王审知的众多儿子非但没能光大父业、传祚久远,反而为争夺皇位骨肉相残,互相攻杀,最后终于导致国破家亡,给开闽王氏带来巨大灾难。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位。王延翰身材高大,美皙如玉,通经史,但为人却骄淫残暴。审知在世时,他以长子任威武军节度副使、管内都指挥使、特进检校太傅、江州刺史,封琅琊郡开国公。审知去世后,他禀遗命充任节度观察三司发运使留后,同光四年(926年)后唐政权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不久王延翰趁中原混乱正式建立闽国,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奉后唐正朔。王延翰自先便与义弟王延禀、二弟王延钧不和,王延翰继位称王后,封二弟延钧为泉州刺史致兄弟矛盾激化。延禀更从中挑拨,延钧遂与延禀勾结发动政变,攻入王府捕杀长兄王延翰,由三弟王延钧继立为王,改名王鏻。

王鏻原任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太傅、舒州刺史、封琅琊郡开国伯。弑兄之后,被后唐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闽王。王延钧继位不久又遭到义兄延禀攻击。但这次延禀兵变失败,反被王延钧执杀。长兴四年(932年),王延钧正式即皇帝位,改元龙启,国号闽,立五庙,置百官,以福州为长乐府。这是开闽王氏第一个正式称帝者。王延钧荒淫残暴更其于乃兄,又迷信鬼神佛道之说。他在位十年间,重用奸臣薛文杰,残害贤良,极不得民心。龙启三年(935年),王延钧被长子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谋杀。王鏻死后,被谥为惠皇帝,庙号太宗。王鏻生子继鹏、继韬、继恭、继严、继镛。长子王继鹏嗣位。

王继鹏即位后改名王昶,改元通文。其弟王继恭为临海郡王,王继严判六军诸卫事,后由幼季王继镛代任。王继鹏更加荒淫无耻,政治腐败,他弑父杀弟而得皇位,即位后又诛杀五叔王延武。古云“多行不义必自毙”,王继鹏果然不得善终。通文四年(939年),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合谋兵变,纵火焚烧闽国南宫,王昶仓惶出逃,后被其叔王延曦与侄王继业捕杀,谥曰康宗。在这次兵变中,王昶妻、子被杀戮无遗。

王昶死后,由王审知七子王延曦继位。王延曦即位后改名王曦(又作王羲),原任右散骑常侍,饶州司马。连重遇政变后被迎立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王羲即位后同样暴虐无道,甚至腐败到卖官鬻爵的地步,又对宗室族人大肆诛杀。他的弟弟王延政多次进谏不听,反被排斥,遂于永隆五年(公元943年)以自己控制的建州一地建国称帝,改元天德,国号殷。这样便同时存在两个王氏政权。永隆六年(944年),连重遇与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攻杀王曦并对王氏家族进行大屠杀,甚至凡王氏在福州者无论老幼都被屠杀殆尽。王羲死后被谥曰景宗。

不久殷帝王延政和外郡的王氏族人纷纷起兵反击连、朱,并相继收复泉州、漳州、汀州。连重遇见势不妙,又反过头杀掉自己拥立的朱文进欲归降殷国。不久连被部下所杀,殷国全部收复原闽国归地,改都福州,恢复国号闽。经过多次屠戮后闽国实力大大削弱,虽帐复旧地,但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

南唐趁王氏内乱之机发兵来攻。南唐于开运三年(946年)攻破闽国腹地建州,王延政被迫投降,其他闽国属地纷纷易帜。闽国正式灭亡。

王延政据建州自立殷国,改元天德。不久衙军拱宸都将朱文进兵变福州,杀景宗王曦及王氏家族,自称闽主,并署心腹镇守泉州、漳州、汀州。殷主王延政闻讯遣军讨伐。统军使吴成义率战舰干艘出建州,顺建阳溪径抵福州,久攻不克。

南唐主李璟闻闽内乱,欲乘机扩土,遂遣军入闽。保大二年(944年)以边镐为行营招讨诸军都虞侯、翰林待诏臧循为谋臣,随枢密副使查文徽率军从洪州(今江西南昌)进取建州。王延政闻南唐军压境,而福州尚未克,乃施疑兵假称南唐出兵助攻福州,诈守将林仁翰杀朱文进出降。王延政得福州被拥为闽主。未几,泉、漳、汀诸州旧将皆率众归降。南唐军临盖竹(今福建建阳南),知王延政已取福州而不敢轻举贸进。又闻闽将张汉卿率兵自镛州(今福建将乐)驰援建州,臧循退屯邵武,查文徽自率兵退建阳。闽军视臧循军弱偷袭南唐军,大胜并斩杀臧循。

保大三年(945年)正月,王延政为加强建州防御,令从子王继昌镇守福州,侍卫军及拱宸、控鹤两都兵调往建州;令仆射杨思恭与统军陈望率兵前出建阳,列阵建阳溪水南岸以阻截南唐军。两军相持旬余,南唐军亦不敢战。随后南唐以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都指挥使,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为都监,率兵经崇安抵赤岭(今福建崇安南),进援查文徽。闽将杨思恭轻唐军兵少,又立足未稳,即令陈望领兵涉水进击。唐将祖全恩以主力当正面,遣奇兵出其后,两面夹击。陈望战败被杀,杨思恭弃阵而逃。王延政闻讯大惊,急召董思安等率泉州兵护卫建州。五月南唐军始攻建州,至八月王延政终因孤立无援,城陷而降,闽国灭亡。九月汀、泉、漳三州相继降,南唐以建州置永安军。此时李仁达(后改名弘羲)窃据福州自立。南唐乘势攻福州,不克。四年(946年)李仁达归附吴越。

开闽王氏以唐光启二年(886年)丙午岁王潮官拜泉州刺史开始确立对福建的统治,经过一甲子,殷国被南唐灭亡,标志着王氏对福建统治的结束。丙午年属马年,因而在闽台民间流传着王氏“骑马来,骑马去”的谶语。

闽国时据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闽亡后,南唐得建、汀、漳三州;吴越国得福州;闽旧将留从效得泉州,南唐授其为清源军节度使,承认其割据。

闽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王审知在位期间,主要表现:

第一、发展交通。

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在福州正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等。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称。

第二、扩大内外贸易。

王审知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保证物资交流。同时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即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等地都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进行经贸文化活动。

第三、重视农业生产。

王审知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流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减轻赋税负担,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

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

王审知在闽北山区办有众多茶厂,其中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王审知在福州,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发展陶瓷业,在汀州置铅场以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的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境内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第五、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王审知重视人才。王入闽后安置了大批中原流民,特别爱惜文人名士,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杨沂、徐寅、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这些措施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为后来东南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年),王审知组织大批学士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传扬文化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先后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产。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为农。兄潮,为县史。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是时,蔡州秦宗权方募士以益兵,乃以绪为光州刺史,召其兵会击黄巢。绪迟留不行,宗权发兵攻绪。绪率众南奔,所至剽掠,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众数万。绪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潮颇自惧。军次南安,潮说其前锋将曰:“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为绪所胁尔,岂其本心哉!今绪雄猜,将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属不自保朝夕,况欲图成事哉!”前锋将大悟,与潮相持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伏篁竹间,伺绪至,跃出擒之,囚之军中。绪后自杀。

绪已见废,前锋将曰:“生我者潮也。”乃推潮为主。是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人苦之,闻潮略地至其境,而军行整肃,其耆老相率遮道留之,潮即引兵围彦若,逾年克之。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泉州刺史。景福元年岩卒,其婿范晖自称留后。潮遣审知攻晖,久不克,士卒伤死甚众,审知请班师,潮不许。又请潮自临军,且益兵,潮报曰:“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审知乃亲督士卒攻破之,晖见杀。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潮以审知为副使。


审知为人状儿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乾宁四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

审知虽起盗贼,而为人俭约,好礼下士。王淡,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阴,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天成 武穆王 马殷 (907) 56 24 79 许州鄢陵人 在唐末军阀混战中,初为孙儒裨将,孙儒败死,乃马殷等对刘建峰为主,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建峰被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遂占有潭、衡等七州之地,被昭宗任为潭州刺史,后升武安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殷为楚王 长兴 衡阳王 马希声 (930) 33 3 35 马殷次子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马希声听说朱全忠喜欢吃鸡,很是羡慕,因此继位后,每天都杀五十只鸡做菜;服丧期间也没有哀伤的表情,马殷要下葬时,还吃了好几盘鸡肉。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弟马希范继立。马希声在位时并未称王,只在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长兴、应顺、清泰、天福、开运 文昭王 马希范 (932) 35 15 50 马殷子,马希声之弟,与马希声同年同月同日生。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因之前马殷去世时遗命兄终弟及,因此群臣迎接时任镇南节度使的马希范继位。后唐则任命马希范为武安、武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后唐明宗清泰元年(934年),马希范被封为楚王。之后又被封为天策上将军。马希范好学,很会做诗,然而非常奢侈,尤其其妻彭夫人去世后,马希范更是纵情声色,饮宴无度。马希范兴建的天策府,门户槛杆都用金玉装饰,连涂抹墙壁的丹砂也用了数十万斤,常与子弟及部属在内游玩宴会。原本楚地多产金银,而贩卖茶叶的利润更多,因此十分富庶,但是在无节制的挥霍下,只好向人民加税,又卖官鬻爵,规定捐钱可赎罪刑,人民因之困苦不堪。 天福、乾佑 废王 马希广 (947)

4

希范同母弟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后汉封马希广天策上将军、楚王,因而马希广、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 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9年),时任武贞(武平)节度使的马希萼叛,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结合蛮族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南唐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马希萼遂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潭州陷落,马希广被擒。不久,被马希萼赐死。 保大

马希萼 (950)

2

楚王马殷之子,马希声、马希范之弟,马希广之兄 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因而马希广、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949年叛变,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结合蛮族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南唐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马希萼遂自称顺天王,并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占领潭州,擒马希广。不久,将马希广赐死。马希萼当初因认为后汉偏袒马希广而转向南唐称臣,故一改马殷以来臣服中原的态度,未待册封即自称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楚王。登位后,志得意满,杀戮报复,纵酒荒淫,将事务都交给马希崇,然而马希崇也只是交给下属而已,因此政事混乱,又对士卒不加赏赐,遂军心思变。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马希萼被囚禁于衡山县。马希萼抵衡山后,复被廖偃、廖匡凝、彭师暠等拥护称衡山王。不久,南楚为南唐所灭,马希萼被南唐任命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仍封楚王。其后在入朝的时候,被南唐元宗李璟留下,几年后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去世,谥恭孝王。

楚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时,辖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连、昭、宜、全、桂、梧、贺、蒙、富、严、柳、象、容共24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楚自896年马殷任命节度使到951年楚国灭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割据势力,实现了湖南的统一。马殷政权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896年,唐朝朝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

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楚国正式成立。马殷仿效朝廷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一。

930年马殷死,马殷次子马希声继位。

932年马希声死,马殷子马希范继位。

947年马希范死,马希广继位。

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兵败被杀。于是马希萼自立楚王。

951年11月,南唐图乘马楚内乱,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楚国,占领长沙,楚灭亡。南唐还未站稳脚跟,马殷旧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947年到951年的这段争夺王位的战争,被称为众驹争槽。

952年,王进逵杀刘言控制湖南。

955年,部将潘叔嗣又杀了王进逵;潭州军府事周行逢又进军朗州杀了潘叔嗣,湖南全境遂为周行逢所控制。

962年,行逢死,子周保权继位,手下大将张文表起兵反叛。经过恶战,周保权杀了张文表。此时赵匡胤已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趁机挥军南下攻占潭州。

963年,湖南完全并入宋的版图。

据史料记载,马殷“土宇既广,乃养士息民”,由于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时奉行奖励农桑、发展茶叶、倡导纺织、重视商业贸易。马楚利用湖南地处南方各政权中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的商业贸易,采取免收关税,鼓励进出口贸易,招徕各国商人。《十国春秋·楚武穆王世家》载:“是时王关市无征,四方商旅闻风辐。”

茶税为当时楚国主要税收来源,因此政府每年税收“凡百万计”。为促进茶叶的生产与贸易,马楚政权采取“令民自造茶”、“听民售茶北客”的宽松政策,让百姓自己制造茶叶“以通商旅”。同时,马楚政权全国各地设置商业货栈(回图务),组织商人收购茶叶(茶商号“八床主人”),销往中原地区的商人,换回战马和丝织品。

由于马楚政权重商政策,那时的潭州已成为南方最大的茶市,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手工业和矿冶业也比较发达,其时采取“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后“民间机抒大盛”,长沙棉纺业也始于马楚时期,其时楚地已种棉,故有胡三省之“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种之,至夏秋之交结实,至秋丰其实之外皮四裂,中踊出自如绵。土人取而纺之,织之以布,细密厚暖,宜以御冬。”矿冶业方面,楚时潭州境内丹砂矿的开采风行一时,据说州的东境山崩,“涌出丹砂,委积如丘陵”,主要用于作为涂料之用,楚王马希范丹砂涂壁,“凡用数十万斤”。


为了发展商业,马殷采纳大臣高郁的建议,铸造铅、铁钱币在境内流通。由于铅铁钱币笨重,携带不便,商旅出境外贸易,大都“无所用钱”,往往在楚就地购买大量产品销往各地,这样楚地境内生产的产品通过“易天下百货”,楚而变得富饶。当时楚国茶叶为与周边的主要贸易产品。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乾亨、白龙、大有 高祖 刘龑 (911) 23 32 54 祖籍上蔡,迁居泉州,父刘谦,广州牙将,兄刘隐,唐末青海军节度使 唐天佑元年(904年)其兄刘隐任唐青海军节度使,据今广东、广西之地,911年,刘隐死,刘岩继位,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城帝,国号越,次年改为汉,都广州 天光 殇帝 刘玢 (942) 23 2 24 刘龑第三子 父死嗣位,后为其弟晋王洪熙所杀 应乾、乾和 中宗 刘晟 (943) 24 16 39 刘龑之子,刘玢之弟,原封晋王 原名刘弘熙,南汉帝刘玢即位后骄傲奢侈,不理政事,荒淫无道,并且猜忌诸弟,刘弘熙因此有政变之意。南汉光天二年(943年),刘弘熙找来力士数人表演角力,与刘玢饮宴观赏,当晚宴会结束,刘玢大醉,刘弘熙即命力士抓住刘玢,摧击其前胸毙命。翌晨,越王刘弘昌率诸弟至寝殿,迎刘弘熙即皇帝位,刘弘熙继位后,改名刘晟,改年号应干,同年稍后又改元干和。然而刘晟即帝位后亦如同其兄刘玢一样猜忌诸弟,因此不久后就逐渐杀光其弟,并将他们的儿子杀死,女儿收入后宫。又兴建离宫一千余间,以珠宝装饰,并设有许多残酷的刑具,号号“生地狱”。命宫女为女侍中,参与政事,由于宗室元勋几乎铲除殆尽,当权者就是宦官、宫女这些人而已。

干和六年(948年)刘晟派兵攻南楚,不久南楚内乱,干和九年(951年)趁南楚为南唐所灭之际,占有南楚岭南之地。

干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去世,谥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庙号中宗,子刘鋹继位。

五代时十国之一。曾称大越国。刘隐、刘岩兄弟所建。都广州番禺(今广东广州),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六十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历五主,共六十七年。

刘隐(874~911)原籍上蔡(今属河南),一云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泉州。父刘谦,唐末为封州(今广西梧州东南)刺史,拥有上万人的军队和成百的战舰。乾宁元年(894)刘谦卒,不久,刘隐继任封州刺史。天□ 二年(905),唐任刘隐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封刘隐为大彭郡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又进封南海王。

唐末,岭南士人云集,有的是为了避战乱,有的是被流放岭南的名臣后裔,还有因战乱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满地方官。刘隐收用这三类士人为辅佐。他遣其弟刘岩 (889~942)率兵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西与楚争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管(今广西西部、南部及广东部分地区)。乾化元年 (911)刘隐卒。刘岩继立,先后改名为陟、龚、□。后梁贞明三年(917) 刘岩称帝于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刘岩有乾亨、白龙、大有三个年号。大有十五年 (942)刘岩卒,年五十四。其子刘玢(原名洪度,920~943)嗣位,年号光天。次年,玢弟刘晟(原名洪熙,920~958)杀玢自立,有应乾、乾和两个年号。乾和六年(948)刘晟乘楚国内乱,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十余州。十六年 (958),刘晟卒,年三十九。其子刘□(原名继兴,942~ 980)嗣位,年号大宝。

刘岩在位时依靠士人治政,尽任士人为诸州刺史,还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避免了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但刘岩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刘岩造昭阳殿时,以金为顶,以银铺地,还耗费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装饰。


为了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南汉统治者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七月,刘岩死后不久,博罗(今属广东)人张遇贤在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称“中天八国王”,年号永乐。起义军多次打败南汉官军,并自岭南向北挺进到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赣州),以白云洞为根据地,拥众十余万人。次年,因敌我力量悬殊及叛徒出卖,被南唐军所镇压。

刘□即位后,宦官垄断了大权,朝政更加腐败。宋开宝四年(即南汉大宝十四年,971),宋兵攻占广州,刘 □降,南汉亡。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同光、

天成、

乾贞 武信王 高季兴 924

5 71 陕州陕石人,本名季昌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任季兴为荆南节度使,梁末帝封以为渤海郡王,梁亡臣于唐,924年受封为南平王,后因与后唐争夺四川等州失败,转臣于吴,受封为秦王,先后使用后唐和吴年号 乾贞、

天成、

长兴、

应顺、

清泰、

天福、

开运、

天福、

乾佑 文献王 高从诲 928 38 21 58 高季兴长子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被后唐册封为南平王的高季兴去世,高从诲嗣位。由于高季兴在位末期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南吴称臣,而唐强吴弱、唐近吴远,因此高从诲嗣位后,回归向后唐称臣,为后唐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长兴三年(932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闵帝李从厚应顺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荆南(南平)地狭兵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的进贡,只要经过荆南,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就会截留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指责或发兵攻击,就把财物归还,而且还不会觉得这种行为很丢脸。后来后唐、后晋、辽国、后汉先后据有中原,南汉、闽国、南吴、南唐、后蜀皆称帝,高从诲为求赏赐向他们都称臣,所以各国都叫他们为“高赖子”或是“高无赖”。 乾佑、

广顺、

显德 贞懿王 高保融 948 29 13 41 高从诲第三子 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元年(948年),南平王高从诲去世,高保融继位。不久,即被后汉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951年),被封为渤海郡王。显德元年(954年),再被进封为南平王。高保融个性迟钝缓慢,没有什么才能,无论事情大小,皆委由其弟高保勗决定。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宋朝建立后,高保融愈发感到恐惧,因此一年之间三次进贡。同年,因病去世,赠太尉,谥贞懿王。 建隆 赠侍中 高保勖 960 37 3 39 高从诲第十子

,高保融之弟 高保勗,字省躬,高保勗幼时为高从诲所喜爱,高从诲因事盛怒,见到高保勗必释然而笑,是故百姓称之为「万事休」。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勗继位,总判内外军马事。不久,即为宋任命为荆南节度使。高保勗少时多病,体态瘦弱,但颇有治事之才。然而继位后,放纵荒淫而没有节制,白天召娼妓至官府,而挑选强壮的士兵,命其随便调戏淫谑,然后自己再和姬妾一同观赏做为娱乐。又喜欢营造亭台楼阁,花费人力物力无数,而不理国政,人民都很不满。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勗因病去世,被宋朝赠侍中。遗命其侄即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高保勗去世后数月,南平即为宋所灭,有附会者即以其绰号「万事休」为预兆。 建隆 赠侍中 高继冲 962 20 2 31 高保融长子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勗因病去世,遗命高继冲权判内外军马事以继其位。后来高继冲亦被宋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同年,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亦去世,年仅11岁的周保权嗣位,而境内大将张文表叛变,周保权向宋朝求援。建隆四年(963年),宋军讨伐张文表,假道荆南,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南平亡后,宋一度仍任命高继沖为荆南节度使。不久,高继冲举族归朝,被改命为武宁节度使(约在今江苏、安徽一带)。开宝六年(973年)高继冲於武宁节度使任内去世,赠侍中。高继冲镇守彭门(今江苏徐州),政事委诸僚佐,然有德政,因此被百姓请求留葬当地,但不被宋太祖允许。

中国历史 荆南又称南平、北楚,高季兴所建,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都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

高季兴原名高季昌,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因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的名讳,改为季兴。他幼年为汴州商人李七郎家奴,后李七郎被朱全忠收为义子,是为朱友让,而高季兴又被朱友让收为义子。季兴初为亲兵,后为牙将,因破凤翔有功,迁为颍州防御使。及公元九○七年朱全忠称帝,以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这时,所谓荆南只存荆州一州,其它如归、峡、夔、忠、万、澧等州,都已为其它割据势力所夺。由是高季兴遂招集流散兵民,网罗士人,加上唐末进士梁震等人的辅佐,积畜力量,准备割据。公元九一四年,后梁封高季兴为渤海王。及后唐灭梁,高季兴又向后唐称臣,九二四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须向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又贪其赐与,亦所向称臣,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公元九二九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九六三年亡国。由高季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

刘崇(895~954)先世为沙陀部人。他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后汉隐帝时,刘崇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隐帝年少,大臣专权,刘崇见后汉政权不巩固,便在军事和财政上作了准备。乾祐三年(950)十一月,枢密使郭威于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隐帝兵败为人所杀。郭威迎立刘崇子刘赟。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杀刘赟。刘崇即据河东十二州称帝,改名,仍用后汉乾祐年号(直到刘□次子承钧嗣位三年后,始改乾祐十年为天会元年,957),国号汉,史称北汉或东汉。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之国。

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北汉曾联合辽兵,两度进攻后周,但先败于晋州(今山西临汾);乾祐七年又败于高平(今属山西),后周世宗柴荣乘胜进围太原达月余。后周兵退后,刘崇卒,庙号世祖.其子承钧(后改名刘钧,926~968)继立(睿宗孝和皇帝),奉辽帝为父皇帝。此后,后周、北宋频频向北汉进攻。北汉势蹙,屡靠辽兵增援才得以幸存。

河东十二州之地,盛唐时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北汉建立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统治者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为兵;又滥征赋税以输贡辽,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战乱和苛敛。北汉亡时,在籍仅三万五千二百余户,为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辽援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992)[英武皇帝]被迫出降,北汉亡。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