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发展三“同义者竞争──单一化”

分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连词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成组成批的同义连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同义连词在竞争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定型,最后成为现代汉语使用的连词。这种成组同义连词的出现,多集中在上古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的宋元时期。这两个时期也是连词同义共存与同义竞争的典型时期。下面举两例以作说明。

例如,“或者”义的选择连词,春秋时出现了“若、如、一”等,战国时出现了“壹、或”等。东汉出现了“或者”。在历史的竞争中,“或、或者”取胜,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代表性选择连词。

当“或者”讲的“如、若、一”在上古时期十分活跃。如:

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左传·昭公十七年》)〔恐怕会在丙子日或者壬午日发生火灾吧!〕

国之守龟,其何事否人?一藏一否,其维能常之?(《左传·昭公五年》)〔一藏一否:或吉或凶。〕

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或者隐藏。壹阳:或者出现。〕

战国时期出现了“或”如:

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

这里的“或”一般被认为发展成为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了,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形,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我认为,可看作是选择连词的萌芽。再早一点,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它还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或交替发生,相当于“又、有时、有的时候”。如:

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经确定了监酒官,又以史官佐辅。监,监酒官,负责纠察的官吏。宴会中设有史官,以备记下酒醉胡闹的故事。〕

连词“或”由副词发展而来,到汉代得到社会的确认。如:

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史记·封禅书》)〔那神或者一年都不来,或者一年来好多次。〕

在西汉,这一用例中,似乎还可看到副词“或”的痕迹,到东汉,情况就不同了。如:

圣人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汉·王充《论衡·知实》)〔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掌握了方法规律,或者善于商讨并且深入思考。〕


“或”用作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中古继承下来,如: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搜神记》卷一)

连词“或”在近代汉语中沿习下来,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而其他单音节同义连词“如、若、一”之类则在竞争中被淘汰。

双音节选择连词“或者”,最早见于东汉。如:

令单于自疏,不亲边吏;或者设为反间,欲因而生隙,受之适合其策,使得归曲而直责。(《汉书·匈奴传下》)

“或者”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副词,表示不肯定,相当于“也许、大概”,隐含着“或者这样或者那样,拿不定把握”的意思,这一隐含的意思到东汉才被显示出来,成为选择连词。而在战国时期萌生的选择连词“或”成为“或者”发展的语义内因。“或者”出现后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汉语的明清时期十分活跃,由此确定了它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如:

就是下海行江,我须要捻着避水诀,或者变化甚么鱼蟹之形才去得。(《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长江一带,不免总要去看看。几时到了汉口,或者走一趟宜昌,或者沙市也可以去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第八十回)

近代,还出现了和“或者”音似的“或则、或是”,现代汉语都沿习下来。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或、或者”,它们从上古到中古,历经近代,乃至今天,一直以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汉语的历史发展中。

上面提及上古时活跃的“惟”类条件连词,中古以后,失去了它的活力,在近代汉语中,为宋元时期的“除非”类连词所代替。“除非”类连词阵势强大,有“除非是、除是、除只、只除、只除非、只除是、则除非、则除是”等,它们都当“只有”讲。(3)如: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宋·晏几道《长相思》)

此情谁表?除非是重相见了。(宋·程邈《剔银灯》)

除是法师会飞,方能到彼。(《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下)

但今日之事,我的生死尚且不保。皆因我素性忠直无私,朝中无一人肯向我的。只除公道明白,或者有个生还日子。(元·无名氏《鸳鸯被》楔子)

我和他这冤仇结的来甚尽期,只除非各一家天地。(元·元名氏《朱砂担》第四折)。

则除孙子不来,若见便捉孙子。(《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这一组基本语素相同的同义连词,显得十分活跃,在同义竞争中,致使上古的“惟”类连词没有存身之处。“除非”一组同义连词,经过了历史的发展,“除非”被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同义连词的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组同义连词和与之同义的另一组同义连词的竞争,如“惟”组和“除非”组的竞争。二是一组同义连词自身的竞争。如“除非”组的内部竞争。内部竞争虽有同义共存的现象,但仍有主次之分,如“或”组中主者“或、或者”,次者“或是、或则”。同义连词通过同义竞争,使连词的词形和用法都单一化,从而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连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