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种语句判断主题

分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语言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古人特别强调“文以载道”“情以文传”,因而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如果我们能准确辨析并认真审读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有助于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那么,哪些语句是一篇文章的重要语句呢?我们以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的作品为例予以说明。

1、中心语句

古代散文是相对于韵文而言的,包括记叙类和议论类文章,中心语句就是展现一篇作品(特别是议论类文章)论点或分论点的语句。如《六国论》开门见山,明确主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后面紧接着根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世强援,不能独完”两个分论点,从不同国家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而《伶官传序》也是如此,开篇即指出:“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以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两个方面的史实,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抓住了这些核心语句,我们便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的根本,理清文章的思路。

2、目的语句

写作一篇作品都有现实的针对性,这种在文章中表现现实针对性的语句,我们可以称为目的语句。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如《六国论》结尾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点明其现实意义,告诫现在的北宋统治者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奉行贿赂以求苟安,否则六国的结局就是北宋的结局,苏洵为北宋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而《伶官传序》的结尾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从唐庄宗宠信伶人而亡国丧身的历史事实中获得教训,从而力戒骄奢,防微杜渐的。由此可见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深挚的感情,进一步扩大了主旨和明确了借鉴意义。

3、描述语句

在写人叙事的散文作品中,更多地使用描述性语句展现情感。如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在叙述文与可“成竹在胸”的画竹理论和画墨竹的开创性才能后,通过描述自己与文与可关于“袜材”的诗文酬答的玩笑,突出了他的质朴、憨厚天性。而作者引述《筼筜谷》一诗后,写道:“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不仅展现着文与可清廉的品质,更以生动的描述,展现了相互之间的深厚情谊。故而结尾一段中,作者只以“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就是这最简单的“废卷而哭失声”的描述,传达出最深挚动人的感情。

4、抒情语句

抒情的语句在记叙性散文中常用,它们更是我们直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最重要载体。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所祭奠的是与自己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的侄子。因而这篇祭文,展现的是自己与所祭奠者的幼年时的孤苦相依,青年时的聚少离多,现在的天人永隔,将来孩子们的如何安置等,充满了悲苦的情绪。而行文采用了第二人称,如同生者与逝者直接的交流,便于吐露心曲。因而整个文章都是边叙述边抒情,其中强烈的抒情语句,更是充分表达着骨肉之间深挚的感情。如对十二郎之死的种种猜想,作者运用了“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达了这不能相信、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的伤痛之情。而如结尾:“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更是以排偶句式,将痛苦、伤心、自责、无奈之情推向了极致。
总之,读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作品,我们需要紧扣文本,把握住相应的写作对象,从字里行间去品析体味,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得到人生的启迪,受到美的熏陶。

(发表:《高中生学习·高一》2012年第6期)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