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难的成语故事

分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导语:所谓“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困难比比皆是,但只要坚持努力,克服困难,就能成功。下面是查字典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努力克服困难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克服困难的成语故​事

  克服困难的成语故事: 1、重张旗鼓

  解释:重,重新;旗鼓,古时作战用的旌旗与战鼓。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顿与组织力量,准备再干。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张旗鼓,又复上台。”

  2、怨天尤人

  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3、愈挫愈勇

  解释:指遇到挫折时,越是困难,越是勇往直前,不被挫折所打败。

  示例:中国人自古在困难面前,在压力面前,会空前地团结一致,努力地克服困难。

  4、一蹶不振

  解释: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5、卧薪尝胆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6、势穷力竭

  解释:大势已去,力量用尽。指惨败后的困难处境。

  出处:金·王若虚《复之纯交说》:“凶乘祸鸠,势穷力竭,而投诸囚,以伏于幽。”

  7、日暮途穷

  解释:日暮,天快黑。穷,尽、尽头。途穷,路走到了尽头。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也比喻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出处: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8、穷困潦倒

  解释:穷困,贫穷、困难;潦倒,衰颓、失意。形容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出处: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骑虎难下

  解释: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止,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

  出处:《明史·袁化中传》:“惧死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10、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出处:《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11、披荆斩棘

  解释:披,拨开;斩,砍断;荆棘,丛生多刺的小灌木。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12、排除万难

  解释: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出处:毛泽东《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3、命途多舛

  解释: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饯别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14、落井下石

  解释:看见别人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15、柳暗花明

  解释: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出处: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

  16、枯木再生

  解释: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出处:宋 苏辙《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岂谓圣恩未弃,见收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17、后车之戒

  解释: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五十二回:“秦王道:‘孤当初不听先生们之谏,致有此难,将来后车之戒,孤当谨重。’”

  18、东山再起

  解释: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关于挫折的成语故事: 1、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2、破釜沉舟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