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朝云的意思及故事

分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成语】:

  暮雨朝云

  【拼音】:

  [mù yǔ zhāo yún]

  【解释】:

  朝,早晨;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比喻男女的情爱与欢会。

  【出处】:

  《昭明文选》卷十九〈赋癸·情·高唐赋〉

  【举例造句】:

  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

  【成语典故】:

  巴东气候的最大特点是空气湿度大,阴天多。重庆平均每年阴天日数多达219.6天,这个数字可谓惊人;尤其冬半年,重庆的12月几乎每三天就有两天半是阴天 。 既如此,巴东一带天空中之常年多云可想而知。与此相应的另一个气候特点是多雨,尤其多夜雨,以致“巴山夜雨”已成为该地气候最显著的特征。形成这些气候特点的因素主要有地面结构和大气环流两个方面,其间机制在此不拟作详细阐述,因为有关的知识过于专门,而这些知识在气候学上又近乎常识。笔者在此须强调的 是,宋玉为神女安排的“朝云暮雨”两个化身实在是对巫山气候景观的高度总结,非熟谂该地气候特征者不能道。

  很多人从巫山经过都可以注意到该地天气的多云。陆游曾在《入蜀记》中载有他的亲身经历: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这是一次偶然的观察。比他稍晚经过此地的范成大则在《吴船录》中描述:

  巫峡山最嘉处,不问阴晴,常多云气,映带飘拂,不可绘画。余两过其下,所见皆然。岂余经过时偶如此,抑其地固然,行云之语,亦有据依耶?

  神女窥视三峡去/踏着祥云下凡来

  神女窥视三峡去/踏着祥云下凡来

  虽然造语仍比较谨慎,但已带有一种探讨概率的意味了。尽管作者只是“两过”,但每次都是随机的,而且“不问阴晴常多云气”,再加上别人随机观察的结果,应该讲,得出“行云之语亦有据依”的结论是不算太难的。

  相比之下,要发现“暮为行雨”一语“亦有据依”就要难得多。因为一般人从那里经过,暮夜留宿的相对较少。暮夜留宿的,又不见得一定碰上“行雨”;即令碰上“ 行雨”,这偶然的一次遭遇也不足为奇,难以说明常年的情形。因此要发现该地多“夜雨”的气候特点,非对该地的自然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不可。职是之故,一般 人在就“神女”、“云雨”的意象敷衍成赋咏时,很少有将“暮雨”当作巴山一带真实存在的气候特点的。存世极多的以《巫山高》为题的拟乐府诗篇便大多如此,如南朝齐人刘绘所作:

  高唐与巫山,参差郁相望;灼烁在云间,氛氲出霞上。散雨收夕台,行云卷晨障;出没不易期,婵娟以惆怅。

  又唐初沈佺期所作: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很难认定这些诗篇中的“云雨”意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

  当然也有一些篇什注意到了巫山多夜雨的气候特点。最著名的是李商隐那首耳熟能详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勿庸赘言,这首诗的写作是有作者实际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由此不难推知,宋玉将神女的化身定为“朝云”和“暮雨”,实在是对巫山的气候特征有着真切了解的结果。试想他设定的神女化身如果不是“朝云暮雨”,——且不说风、霜、雷、电,哪怕是“暮云朝雨”或不分朝暮的云雨——这一文学形象势必减色不少。那样虽然 在美感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但因违背巫山自然环境的运行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便很难找到神女显灵的迹象。“旦朝视之”既不能轻而易举地“如言”,很难设想那样的文学意象还有多少生命力。

  值得指出的是,“夜雨”并不是巴东独有的气候特征。这一现象在四川盆地和广大的西南山地非常普遍,很多地方的夜雨率甚至超过巴东。 但就以江汉为中心的楚国而言,其附近的夜雨现象则以巴东一带较为突出。应该说,地面结构加气候特征,是宋玉将神女所居之地定位于巫山的主要原因。要不然,如果在“云梦”的范围内就有这么一处合适的地方,可以肯定宋玉不会舍近而求远的。尽管这个远还没有远到不可企及的程度。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