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欧阳文忠公帖与跋韩魏公》翻译

分类:文言知识

  张敬夫⑴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⑵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有如许⑶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今观此卷⑷,因省⑸平日得见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亦皆端严谨重,略与此同,未尝一笔作行草势。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⑹,故无顷刻忙时,亦元纤芥⑺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札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熹于是窃有警焉⑻,因识其语于左方⑼。庆元辛巳⑽十月庚辰,朱熹。

  【注释】

  ⑴张敬夫——张轼,南宋理学家,与作者关系密切。⑵王荆公——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⑶如许——这么多。⑷此卷——即指标题中所说的韩琦。(曾封为魏国公)写给欧阳修(谥文忠)的帖子。⑸省(xǐng)——省悟,想起。⑹和豫——心平气和,乐观通达。⑺纤芥——细丝、小草,指极其细微。⑻窃有警焉——由此我私下得到警觉。⑼识(zhì)其语于左方——在原帖之末写下这些话。古人写字由右而左,自己的跋写在原件之后,所以说左方。⑽庆元辛已——南宋宁宗庆元(年号)三年(1197)。古人用干支记年,也可以用干支记日。

  【讲解】

  本篇选自朱熹(1130—1200)的《朱文公文集》卷84。这篇跋文充分肯定韩琦高度的修养,称颂他为人既“安静详密,雍容和豫”,写字亦复一笔不苟——无论为谁写都是如此。朱熹自称看了韩琦的帖子以后深受教育,从此有所警觉;这充分表现出他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修养的自觉性。这样的短文能给我们不少启发。韩琦官高事繁,尚且“未尝一笔作行草势”,青少年学生应当也能做到。

  文章中作为韩琦对立面的是王安石,据说他写字时的心态非常“躁扰急迫”。张敬夫的话未必可靠,也有人说王安石的字“风神闲逸”,“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看法就很不同。大约张说只是一时的“戏言”,不能看作定评。王安石搞变法,反对他或对他有成见的人很多,朱熹对他态度也相当严峻。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本文的正面主张:字要认真写,不要潦草,这总是对的。

  跋文(或者叫做题跋、跋尾)是唐宋以后常见的一种小品散文,一般篇幅不长,行文比较潇洒,用来记事、抒情、议论都可以,灵活机动,言简意深。当然其内容要与所跋的原件(可以是一部书、一篇文章、一幅书画,等等)有关。写题跋形成风气一般认为从欧阳修开始,宋朝人写得很多,最有名的是苏轼(东坡)和黄庭坚(山谷),朱熹的题跋也相当著名,大抵以议论为主。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