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海淀初三语文期末备考之基础知识

分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一、基础.运用

  重视考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重视在语境中考察。共设8题,25分(2014中考23分)。

  字音字形、成语与俗语运用、连贯衔接、对联、文学常识、修辞

  1.字音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和煦(xù) 机械(jiè) 记载(zǎi) 不屈不挠(náo)

  B. 拮据(jū) 解剖(pōu) 倔强(jué) 刚正不阿(ē)

  C. 逮捕(dǎi) 氛围(fēn) 教诲(huì) 一筹莫展(chóu)

  D. 庇护(bì) 薄弱(bó) 胆怯(qiè) 称心如意(chènɡ)

  答案:B

  原因:机械(jiè),声母错

  逮捕(dǎi),声调错

  称心如意(chènɡ),韵母错

  含多音字的考核。

  拮据,一筹莫展出自九上前三单元,其他词语表

  2. 班上玩"词语接龙"游戏,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两组接龙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缓慢--慢不经心 不折不扣--扣人心弦

  B. 风气--气冲霄汉 班门弄斧--斧底抽薪

  C. 淡漠--漠不关心 变本加厉--厉厉在目

  D. 惦记--记忆犹新 名列前茅--茅塞顿开

  答案:D。

  漫不经心:漫:随便。经心:留心。指待人做事随随便便,没有放在心上。

  釜底抽薪:釜:锅,与"破釜沉舟"的"釜"同样是锅的意思,都是古时用来煮饭的大锅。原指从锅底下抽出柴火,《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已。"后用"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经过外墙粉刷、护栏改装、地面平整等系列改造,老旧小区的面貌终于焕然一新。

  B.星期天,亮亮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一边欣赏湖边的美景,耳濡目染十分惬意!

  C.只有品行优良的人才能在与他人的长期交往中最终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几大互联网综合服务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推出了诸如博客、飞信、微信等社交软件。

  答案:B。

  错误原因:

  耳濡目染:濡:染,沾染。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耳擩目染,不学以能"。擩:染的意思。后用"耳濡目染"指因经常看到、听到,而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汉字是先民生活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有的汉字最初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记录了某些生活场景。

  ①现代汉语中"客"字的本义正是"外来者",它与"主"相对,表示宾从的一方。客人、客座、客卿中的"客"都包含此意。

  ②在水利行业,人们就把来自本地以外的水称为"客水"。

  ③例如,"客"字的甲骨文,俨然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

  ④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答案:C

  本题在基础.运用部分,把汉字的基本特征、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连贯衔接一起,放入语境中让学生辨识并衔接,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与灵活性,以及在变化的语境中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5.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故乡》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取材于鲁迅的亲身经历。

  B.《捕蛇者说》的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

  D.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

  本年级传统题型,无创新。重视的是在语境中辨识文学常识,避免死记硬背。未来可能进一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境,既考识记,也考理解,同时还考在语境之中辨识的灵活迁移能力。

  6.对下列新闻标题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国外上大学更加轻松自由?--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留学生遭遇"大一恐惧症"

  理解: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回答给出新闻事实,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也点明一些中国留学生误以为国外大学教育更轻松自由,导致刚去国外读大学时的不适应。

  B."蛟龙"携手"龙珠"探大洋

  理解: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国微型遥控潜水器"龙珠号"和另一艘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联合进行海洋科考的事实,比喻成"蛟龙号"牵着"龙珠号"在海底游弋,生动有趣。

  C.码字易,封神难--200万网络写手的现实困境

  理解:主标题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码字易"与"封神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语言凝练,凸显了网络写作门槛低,但成功难的现实。

  D.民族建筑的草野之花--张家口坝上圆房子

  理解:把张家口坝上的圆房子比喻成中华民族建筑领域的"草野之花",表明了圆房子富有民族特色和原生态的特点,其建筑风格朴实,犹如盛开在草原上的野花。

  答案:B

  原因: 应为拟人。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拟人: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

  第6题非常有趣

  取材自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同时注意价值导向。A项的选材对北京中学生的教益意义是明显的,同时 传达出更为准确的国外大学教育状况。B项是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进步的一个表现。D项关注民间建筑的民俗特色和原生态特点。从教育、网络写作、科技进步、民族特色建筑,充分地体现了适当引入其他学科题材的观念,避免了陈旧题材。打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同时,本题把新闻标题、修辞、对联、句意理解巧妙结合在一起,在一个新的语境之下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认识。码字易与封神难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联,两两相对,简明扼要地突出网络写作门槛低,但成功难的事实。如果未来又情境写作,对学生如何拟一个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标题无疑也有启示作用。

  默写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

  (3)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 蒹葭》)

  (5)《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皆有所养,生活幸福的语句是" , "。

  (6)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请你把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 "写下来寄给远方的亲人,希望家人都能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仍能共享这一轮明月。

  六道小题中,考题均出自2014中考说明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其中涉及九上的有2小题,七上2小题,七下2小题(使至塞上是七下九上均有的。);从形式上讲,涉及到古文两篇,论语,桃花源;词两首,水调歌头,破阵子;古诗两首;考点分布均匀,合理分配到本次复习范围中的各种文体和各个学段,范围合理,不偏不废,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式复习起到监测的作用,有助于巩固基础,及时发现问题。

  从题型上看,有4分单纯考背默。2分理解性记忆。2分灵活运用性记忆。8分的大分值符合中考改革重视传统文化的趋势,理解型与运用型题目的对半分值也同样符合中考命题强调在语境中考察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与阅读相结合,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新理念。

  8名著阅读

  "孙猴子翻跟斗--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一俗语出自我国长篇 ① 体小说 ② 。这部小说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一样有着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孙悟空乃一仙石感天地精华所生,天赋异禀。"春采百花为饮食,夏觅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一诗描写了他带领众猴在 ? (地名)的欢乐生活。孙悟空后来保护唐僧赴西天取经,历经千难万险方修成正果。《格列佛游记》主要描写格列佛在小人国、 ④ 等虚构国度的冒险经历,情节离奇。但两部作品都有着深厚的现实根基,前者以唐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古印度)取经的历史事实为依托,后者原本就是一部借幻想批评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严肃著作。例如,作者以小人国用⑤ 的方法选拔官员来讽刺英国政治。这些都说明艺术的虚构始终与现实密切相关。

  答案:

  ① 章回 ② 《西游记》 ③花果山(或水帘洞)

  ④大人国(或飞岛国、智马国、慧骃国,若填其他译名如布罗卜丁奈格等也可);

  ⑤比赛绳技(或绳上跳舞、表演绳技)

  (共5分。每空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

  5分的分值与中考名著考核分值吻合,且《西游记》3分,《格列佛游记》2分,较为合理。命题时精心编织语境,用文学作品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串联起两部名著。在考核名著阅读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欣赏文学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设置问题时,注意由点到面,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