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如何推断词语的意思

分类:综合知识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而文言文难教难学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词语意思古今差异比较大,学生一看就望而却步,不愿意再深入阅读,从而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文言文成绩止步不前。其实,这是学生没有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而根据文言文文本和词语本身提供的语境信息进行推断文言词语意思的做法就是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些方法无论是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还是考试时的文言文阅读,都比较实用。

一、借助原文上下文语境推断

先看一段文言文: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

文段中几个加点字的意思的确定就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进行推断。下面就以“降”字为例来说明推断的过程。因为从文中“贼素闻其名”,“缚于柱,溢不为屈”来看,是说贼平时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降他,而章溢不屈服。但这个词语粗略一看会发生误解,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意思,那就是贼寇们平时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投降他,这就大相径庭了,因此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语境与推断的词语之间的相关性,保证推断的正确性。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降”应该是“使……投降”或“招降”之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另外,确定一些虚词用法与意思,其实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推断,如“而”的用法基本有两大类:顺接或逆接(转折)。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个句子中,“青取之于蓝”与“青于兰”前后句意思不是连贯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顺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解释为“但”或“但是”。

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实际上是利用词语使用的情境与文章逻辑进行判定词语意思,其中词语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文章总是用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所以理解文章及语言表达逻辑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相关内容。

二、借助词语或句子对称结构推断

从形式来看,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分的应该是对称的,有些词语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词语“若即若离”的结构就是这样,“若即”与“若离”前后对称。“离”的意思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意思是不会重复的,那么“离”和“即”意思应该相反,这样就可以自然地推断出“即”的意思应该是“靠近”、“接近”之意。

还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句结构形式,前后也形成一个对称结构,通过观察和揣摩可知,这里的“群贤”与“少长”、“毕”与“咸”、“至”与“集”在词性与意义方面是相对称的,而且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思有相似性。其中“群贤”容易理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少长”是指“年轻和年龄长的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毕”与“咸”、“至”与“集”分别是意思接近的词语在对称结构中的运用。在文言文中,对称结构的词语和句式非常常见,所以借助词语或句子的对称结构推断文言文词语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借助课本已学词语意思推断

借助已学词语意思推断就是利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有关词语意思来推断新的文言阅读材料中与学过的词语形式相同的词语的意思,这种推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联想,是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推断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要对课文中学过的知识要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如2010年安徽省语文高考文言文部分的两个翻译中有关词语的推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其中“致”和“行李”两个词语,在这两句中也都是难点,不好解释,但这两个词语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学生也学过,可以利用课文中学过的意思进行推断。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有一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其中“致”的意思是“接”或“接来”;在《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里也有一句话“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中“行李”为“使者”之意。把学过的这两个意思分别代入阅读材料原文,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再进行推敲,经过验证是正确的,所以文言文阅读,课内的基础知识支持也很重要。

四、借助熟悉的词语意思推知陌生词语意思

熟悉的词语是指对其意思掌握的比较透彻、明白,能运用自如的词语。根据熟知的词语、成语意思来推知陌生词语的意思,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如2009年语文高考海南、宁夏卷的文言文阅读第一题C选项:“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缒”的意思见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其中“薄”试题中解释为“削弱”。通过语境还原后发现,“薄”解释为“削弱”并不通顺。而我们联系“日薄西山”这个成语中的“薄”是“迫近”的意思,并把这个意思放到原文中去验证,也是是符合语境的,上下文意思也是通顺的,即“朱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下士兵,逼近西夏人的营地,引起其惊慌,城里的官兵乘机大声叫喊,追逐,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

五、根据汉字形体结构推知词语的意思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大部分从汉字,从其形体构造就可以看出其意义,所以利用汉字的形体构造就可以推知有些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翻译“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其中“瞷”字就比较陌生,但仔细观查其形体,仍然可以或得其意思。首先,偏旁“目”字表明可与“看”有关系,而“间”有“空隙”之义,所以整个词义“就是从空隙中看”也即“窥视”之义,进而全句也就可以顺利翻译出来。当然,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学习并给给学生传授一些汉字形体结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从字形推知文言词语意思的习惯,也能引起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再如对“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一句的翻译。其中“谮”字的意思比较陌生,但仍然通过其形体结构推知其意思。“谮”是“言”字偏旁,其意思一定与言语有关。联系“贯怒,归而谮之”整个意思,童贯在发怒的情况下,一定说的不是好话,再根据皇上说的“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可知,童贯说的是诬蔑性的话,即“谮”可能就是“诬蔑”、“诬陷”等意思。

在阅读过程中对词语意思的推断实际上是阅读者的阅读逻辑与文章的表达逻辑的重合,是阅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猜测与理解,也是阅读者良好阅读习惯与思维品质的体现,而以上这些推断文言词语意思的方式并不是孤立使用,而是互相联系,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综合运用,效果更好。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